-->

教育行业没有“垄断”更有机会做成功,访网龙网络公司CEO熊立

2019-09-14 21:14发布

文/李正豪

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网龙网络公司(00777.HK)是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的重要企业之一,曾经连续四年获得过工信部等部委颁发的“中国十佳游戏开发商”“中国游戏海外拓展奖”。其开发的《征服》《魔域》等,是广受玩家欢迎的网游产品。在海外市场,其游戏业务已覆盖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网龙网络公司开发的91无线,也曾经是最受网民欢迎的智能手机服务平台,2013年以19亿美元的价格卖给百度,成为当时中国互联网行业最大的并购项目。

近年以来,网龙在互联网教育领域发力,成为互联网教育行业B端市场主要的玩家之一。根据2018年年报,在网龙50.38亿元的营收中,25.66亿元为教育业务营收,占比为50.9%,23.67亿元为游戏业务营收、占比为47.0%。也就是说,以网游业务成名的网龙网络公司,已经成为网游和互联网教育双轮驱动的公司。

网龙网络公司为什么会在教育行业发力?尤其是在B端互联网教育市场发力?又是如何成功切入这块市场的?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网龙网络公司CEO熊立。

希望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中国经营报》:最早,网龙是一家网游公司,后来,网龙将91无线以19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百度,这是当时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并购项目。如今,人们在互联网教育行业也经常会看到网龙。财报显示,尽管游戏依然是第一大业务,不过,你们在教育板块的营收规模已然不小。为什么转变的跨度如此之大?

熊立:从公司经营的角度来讲,我们还是很喜欢在很多领域进行创新的,希望将一些新的技术与新的行业结合在一起,看看会发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

网龙在创立的时候也不是做游戏的,一开始是做社区。到了2002年的时候才开始做游戏,后来因为做游戏成功了,2008年在港交所成功上市,所以人们就以为网龙是一家游戏公司。

实际上,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我们也尝试了很多其他的业务,比如门户网站,包括91手机助手也是很早就开始做了,这些业务与游戏也不是完全关联的。我们这家公司很重要的一个基因,就是擅长去寻找一些新领域,能够使我们对互联网的认知和新技术结合起来,对新领域产生一些改变。

对做教育这件事,我们团队始终认为,教育这个行业本身很值得做,一是因为这是一个永不落幕的行业;二是因为我们觉得做教育是一个有情怀的事情。教育是影响一代代人成长的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我们觉得,从商业角度看,教育行业暂时没有出现像BAT那样的垄断企业,市场又足够大,更有机会成功。

《中国经营报》:教育行业确实没有巨头,但从新东方到好未来,再到目前爆红的一大批创业项目,我们看到教育行业的明星公司都在做C端,你们的思路好像不太一样,你们的重点是否在B端?

熊立:目前,在全球大概有1亿多用户在使用我们的教学方案,这就是我们在市场上存在的方式。我们跟其他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和业务是有一些差别的,就是说我们更偏向于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偏向于一个单个的APP,或者单个软件的用户数量的增长。

我们看到,教学是一项发生在多方之间的活动,这决定教育产品及解决方案与其他领域不太一样。举例来说,K12每个人都要经历,但绝大部分人在学习时不能自主选择。比如在我们做学生的时候,老师不能选择我们的教材,这是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决定的。即便当我们踏入社会,不管是职业教育,还是其他终身学习的项目,我们学习的知识也是靠大纲决定。而学习过程是一个相对比较系统的过程,这决定了教育行业的商业模式不太一样,教育行业需要一个比较完整的、整体的解决方案。

《中国经营报》:众所周知,toB生意比toC难做,你们在教育行业的感受是怎样的?

熊立:对于我们来说,难就难在仅仅是中国的K12阶段,教材的版本就有61个之多,这不包括一些小众类型的教材,不是全覆盖的数字。我们看到,北京市用的教材和河北省用的教材就不一样,中考的考试大纲也不一样,这是最痛苦的。

在学校,老师们也很痛苦。我知道的情况是,在某些学校,一个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用12个不同的APP,也就是说有12个不同的企业进入到这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领域。这也是现在国内教育市场比较痛苦的一件事情。

目前来讲,真正能够在国内教育信息化市场上拼杀的企业可能不会超过二三十个,其中收入最高的也就是几亿元。总体而言,大家都处在摸索的过程中,估计要走到标准化这一步,还需要不断地发展。

软硬件相互支撑发展

《中国经营报》:具体来说,你们是怎么对K12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造的?

熊立:我们在过去几年有了一些积累,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讲:一是内容上的积累,过去大概4-5年,我们把整个K12阶段所有学习目标拆解到最小的知识点,大概是140万个。也就是说,一个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所有学科加起来最细化的知识点有140万个,我们首先对140万个知识点做了详细的解释,包括学习方法,这是最基础的部分。

二是随着这两年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将这些技术与140万个知识点相结合,让每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可以享受到人工智能提供的便利。

三是将(前面)两个方面结合以后,我们做了一些学习工具,或者说是智慧教室、互动课堂等方面的解决方案,这就是内容与技术相结合的过程。

《中国经营报》:工具化的解决方案是如何帮到老师和学生的?

熊立:我说的工具其实就是备课授课软件,主要的应用场景是教学中。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需要在45分钟的课堂上完成一些知识点的讲授,还需要跟学生进行一些课堂互动,比如课堂提问、答疑、课后批改作业等。我们主要是通过工具软件101PPT帮助老师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首先,在这套软件中,我们基于大约140万个知识点沉淀了大概78万个教学资源课件,也可以理解为78万个最小的课程单元,对应着时长5分钟或者10分钟一个的课程单元,这些课程单元基本上覆盖了目前国内主流的61个不同版本的教材。也等于说我们把所有线下的教材内容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数字化和线上化,这本身能帮助老师备课和授课。

其次,我们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现在主要是通过模拟机器人等方式,把传统上需要老师讲述的部分内容,变为人工智能讲述。在传统课堂上的提问和答疑等课堂互动环节,也可以由人工智能完成。

再次,在作业评测环节,我们搭建了智慧课堂,让学生通过数字化、线上化的方式完成作业,再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批改作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老师的压力。

最后,我们尝试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比如牛顿第一定律,我们让老师的形象化身为牛顿——因为我们的工具化软件对接着大量的3D资源库,老师可仿照牛顿当时的状况,包括苹果落地等,通过故事化的讲授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点。

这样一整套的工具,我认为在未来3~5年之内应该有可能成为K12课堂教学当中的一个辅助工具。

《中国经营报》:这些工具软件运行在哪些硬件上?又如何向学校渗透?

熊立:主要是通过PC,手机也可以。

一开始,我们这套软件是希望首先解决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问题,说白了是希望让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老师也能快速用上,这样的话如果一套系统动辄几千或上万元,对老师的使用会有限制,所以最初我们免费提供所有PC版内容和资源。当然,我们也开发付费版或者VIP版,是手机和PC可以联动使用的。包括再复杂一点,现在很多学校学生不光听课,手里面还拿着Pad,而Pad与电子白板是相互联动的。所以付费版或者VIP版也可以让PC、手机、Pad、电子白板所有这些教学工具联动。总体上来说,我们在国内主要是在推免费版本,因为受限于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是通过电子化方式来完成的。

另外,在教育行业,我们本身也是渠道,在全球大概有130万的(K12)教师都在用我们的电子白板,我们在全球电子白板市场的市占率超过31%。过去几年,我们也曾经做过自己的Pad,目前主要是与华为、三星等终端企业合作这种课堂互动的Pad。所以我们在硬件领域也是有支撑的。

AI有助于实现教育个性化

《中国经营报》:你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

熊立:尽管我们也运用了一些人工智能技术,但现在做的更多的是“互联网+教育”,这一阶段的目标是让教育更加公平,教学活动更有质量、更有效率。未来的“人工智能+教育”更多的是要基于大数据分析,让教育更加个性化,给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一个更加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比如,我们推出的101PPT备课授课软件,之前主要是帮助老师备课的,等于是我们把很多课程资源都做好,然后老师可以轻松调用课程资源生成课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最近两年的进入,这套软件不只是可以备课,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老师授课,代替老师答疑,代替老师修改作业,这是因为我们在后台有相应的数据内容,在前台有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的相关技术,两方面结合起来给教学工作带来便利。

人工智能是一种技术,这种技术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知识和信息的扩展速度和传递速度,所以未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老师教学效率、学生学习效率一定大有可为。但也应该看到,人工智能不是万能的,人工智能无法解决人类情感发展和道德约束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只能说尽可能释放老师在“教”这方面的压力,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育”方面的问题,来关心学生的成长。

深度产业互联网照进现实

近年以来,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转型已经形成了社会共识,从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到这种趋势。

一是从2015年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互联网+”已经连续5年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热词。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提法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到了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8次提到互联网,6次提到“互联网+”,总体要求变成了“全面推动‘互联网+’,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从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到全面改造传统产业,国家对“互联网+”的重视一目了然。其中,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还特别提到了“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互联网+教育”等。深刻揭示了“互联网+”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发展趋势。

二是从2016年7月美团点评CEO王兴首次提出中国互联网已经进入“下半场”以来,中国互联网行业对“下半场”要到B端去已经形成共识。从BAT的角度来看,尽管据称阿里巴巴从来未认可“互联网下半场”的提法,但业界已经看到,阿里巴巴最近几年的重点已经变成线上线下结合的新零售,变成阿里云等。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已公开说过,“互联网下半场”是产业互联网,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认为是产业智能化,即“智能+”,360公司创始人周鸿掉则认为互联网下半场是IoT。不管对“互联网下半场”承认与否,业界都实实在在地看到,此前叱咤风云的中国互联网大佬们,纷纷将目光投向B端、投向产业,并试图在改造B端的过程中重塑自己的企业形象。

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转变意味着什么?正如网龙网络公司CEO熊立在采访中所说的,意味着“教育行业暂时没有出现像BAT那样的垄断企业,有机会去成功”。实际上不仅是教育行业,各行各业都是一样,不是说BAT等巨头没有进入,而是说BAT进去了,但也只能参与其中的一部分,目前更多的就是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到各行业提供公有云基础设施,诸如网龙网络这样的公司在其中也大有可为。

仅就教育行业而言,在我国,这是一个每年国家预算投入就占到GDP的3%左右、规模超过万亿元的产业,而且教育深入中国辽阔疆域的毛细血管,这也就意味着“互联网+教育”、教育信息化不可能是一个高度集中的行业,任何一个希望在其中有所作为的企业,都有条件实现自己的目标。

当“互联网+”真正深入各行各业的时候,就是中国经济真正转型升级的时候。这个转型升级的过程也不再可能由少数几家公司主导了,而是由产业链各环节共同努力达成最终的目标。

本版文章均由本报记者李正豪采写

老板秘籍

1.为什么要做“整体解决方案”?

目前,在全球大概有1亿多用户在使用我们的教学方案,这就是我们在市场上存在的方式。我们跟其他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和业务是有一些差别的,就是说我们更偏向于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偏向于一个单个的APP,或者单个软件的用户数量的增长。

我们看到,教学是一项发生在多方之间的活动,这决定了教育产品及解决方案与其他领域不太一样。举例来说,K12每个人都要经历,但绝大部分人在学习时不能自主选择。比如在我们做学生的时候,老师不能选择我们的教材,这是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决定的。即便当我们踏入社会,不管是职业教育,还是其他终身学习的项目,我们学习的知识也是靠大纲决定。而学习过程是一个相对比较系统的过程,这决定了教育行业的商业模式不太一样,教育行业需要一个比较完整的、整体的解决方案。

2.工具软件运行在哪些硬件上?

主要是通过PC,手机也可以。

一开始,我们这套软件是希望首先解决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问题,说白了是希望让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老师也能快速用上,这样的话如果一套系统动辄几千或上万元,对老师的使用会有限制,所以最初我们免费提供了所有PC版内容和资源。当然,我们也开发付费版或者VIP版,是手机和PC可以联动使用的。包括再复杂一点,现在很多学校学生不光听课,手里面还拿着Pad,而Pad与电子白板是相互联动的。所以付费版或者VIP版也可以让PC、手机、Pad、电子白板所有这些教学工具联动。总体来说,我们在国内主要是推免费版本,因为受限于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是通过电子化方式来完成的。

简历

熊立,1999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学士学位,2004年提前毕业获得该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14年7月加入网龙网络公司,目前担任该公司CEO,负责该公司的整体运营管理工作。在加入网龙网络公司之前,熊立博士在信息科技和互联网行业已经拥有十多年的管理工作经验。曾经担任过盛达网络集团人力资源总监、盛大文学人力资源高级总监和总裁办主任,以及中国移动人力资源项目经理等职位。

2017年11月受聘成为互联网教育职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2019年1月受聘成为中国教育大数据应用研究院副院长。2019年4月应邀担任5G智慧教育合作联盟理事会副理事长。

来源: 中国经营网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文章来源: https://www.toutiao.com/group/6736324847753757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