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BMS企业“岌岌可危”

2019-09-14 14:22发布

新能源汽车市场风起云涌,作为整车核心零部件供应方,动力电池行业的风云变幻无不与之息息相关。第三方PACK与BMS(电池管理系统)企业的命运正是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而跌宕起伏。

在动力电池产业链中,PACK和BMS两个领域的市场格局正发生明显的变化:绝大部分PACK市场已被动力电池供应商和车企占据,而BMS市场留给第三方企业的生存空间也十分有限。曾三分天下、势均力敌的BMS企业格局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三方BMS企业生存现状或已岌岌可危。



国内BMS市场参与者主要有三类:1)动力电池企业:目前国内第一梯队动力电池企业均涉足,且大多是“BMS+PACK”模式,掌握了动力电池电芯到电池包的整套核心技术,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代表企业有BYD、CATL、国轩等。2)整车企业:整车企业对电芯的参与较少,一般通过兼并购、战略合作等方面进入,而BMS则为大的企业重点考虑的领域。国内如长安、北汽、吉利等车企均有专门的研发团队进行BMS的研发,除了核心技术的掌握外,在成本和效率方面较其他企业有较强的竞争力。3)专业第三方BMS企业:目前国内第三方BMS企业仍占据主要位置。一部分由动力电池BMS企业,另一部分是传统数码电池及BMS企业转型而来。相对来讲,作为专业的第三方BMS企业,技术积累是其具备的优势。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透露,BMS市场“三分天下”格局正在倾斜,主机厂和电池企业不断蚕食第三方BMS企业的市场份额。由主机厂和电池企业主导的BMS企业占据绝大部分乘用车市场,能够与之抗衡的第三方BMS企业凤毛麟角。

数据给了最真实的反馈。有行业数据显示,2019上半年BMS企业装机量TOP 10企业占据了73%的市场份额,当前BMS生产企业近130家,意味着其余120家企业需要在不到30%的市场份额中厮杀,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在上述TOP10企业中主机厂和电池企业市场占比超6成,这其中比亚迪、宁德时代、北汽新能源(北京航博代工)3家市占率就达到了44%。而第三方BMS企业仅亿能电子、东软睿驰、德国Zollner三家,市场占有率也只有区区的12%。

不难看出,第三方BMS企业的生存现状岌岌可危。造成第三方BMS企业这种现状包括,

一是,主机厂和电池企业“上挤下压”,蚕食第三方BMS企业市场份额。有实力的整车厂都希望整合资源,掌握BMS技术,打造一条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电池企业同样希望将BMS技术“收入囊中”,增加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二是,补贴大幅退坡,倒逼动力电池降本,第三方BMS企业承受的压力更大。

有不少第三方BMS企业反馈,从2017年开始,电池厂或者车厂已经向他们要求每年至少10-20%的降价幅度,以保证补贴退坡后整车价格需求。而BMS主要电子元器件如采集控制等芯片依然靠进口,这些元器件占据了BMS约6成的成本,本就利润空间不大的BMS降本空间微乎其微,第三方BMS企业叫苦连天。有BMS企业负责人直言:“根本没有降本空间!”

三是,外资品牌抢食。随着外资新能源车型的在华的不断量产,众多外资零部件厂商挤入供应链,加剧中国BMS企业市场竞争。

同样在上半年BMS企业装装机量TOP10企业中,德国Zollner挤进前10,主要为大众旗下新能源车型提供配套。而7月装机量TOP 10企业,外资品牌形势更猛,法可赛、德尔福两家企业挤进,分别为一汽大众、福特供应。

BMS初期壁垒相对较低,市场集中在客车、专用车、叉车、特种车等领域,而要在BMS市场立足绕不开乘用车市场。而乘用车技术壁垒十分高,加上车企原供应链体系内电子供应商更具优势等,只有优质第三方供应商才有机会突围。

当前,仅东软睿驰、均胜电子、亿能电子、科列技术等少数第三方BMS供应商实现乘用车配套。而包括国新动力、科工电子等企业则自寻出路,如国新动力被收购,科工电子掘金储能市场等。

有业内人士指出通用化、集成化、功能简化是第三方BMS企业应重点发力的方向。要将BMS其他功能更多地转移到整车VCU中;要提高产线自动化水平,规模化生产有效降低成本。第三方BMS企业可以以此为发力点,才能体现竞争优势。“整车企业主要侧重机械部分,电芯企业则主要侧重电化学部分,第三方PACK和BMS企业借助在技术及生产优势,可分食一部分市场。”曾有行业人士指出,我国BMS行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定位不清,整车企业和电池企业之间合作模式严重脱节、各自为战,应形成一个分工明确的紧密合作体,将电动汽车作为完整对象进行研发,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供求关系。在整零的互动过程中,第三方PACK和BMS企业或许也能寻找到新的机会。

退潮之后,方知谁在“裸泳”,未形成真正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必将消亡。从长远来看,整车厂和电池企业将逐渐渗透BMS领域,行业将会有一轮整合潮,市场集中度将会提升。未来第三方的BMS企业将会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而一些技术空心化、体量实力较弱的企业将会被淘汰出局。业内人士分析,BMS行业正在加速淘汰,第三方BMS企业想要存活活下来,必须要苦练内功提升自身技术,发展可持续的稳定客户,并积极发掘48V、HEV、储能等市场需求空白点。


业内人士认为,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第三方BMS市场除了形成极少数行业巨头之外,多数BMS企业将向整车厂或电池厂靠拢融合。

还曾有人说,像国内的这些第三方BMS企业,天生就是被收购的命运!你怎么看呢?!

文章来源: https://www.toutiao.com/group/6736329140422590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