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T纷纷入局 国产数据库机会来了

2019-09-14 10:15发布

Oracle(甲骨文)在中国逐步收缩战线,包括HAT(华为、阿里、腾讯)在内的国产数据库厂商,似乎看到了弯道超车的良机。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自2019年5月7日Oracle中国研发中心被曝光首批裁员900人以来,已经有华为在5月15日推出分布式数据库GaussDB、阿里云在5月21日推出云原生数据库PolarDB、腾讯云在8月28日一口气推出五大数据库新品、中兴通讯也已经预告在今年下半年上线GoldenDB数据库等。一时之间,“国产数据库翻越Oracle这座大山的机会来了”已经成为热门话题。

“今年初去参加一个数据库大会,发现很多商业数据库厂商不见了,换成了国产数据库厂商、初创数据库厂商、公有云厂商。感觉国产数据库现在达到了一个点,真的可以跨过这座高山了。”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常务理事、DBA plus社群联合创始人韩锋对记者表示。

“现在最强大的数据库还是Oracle,但过去几年,数据库自身技术发展并不多,看家本领还是老技术,在技术上我们正在慢慢逼近,总有一天会超越它。”中国计算机协会开源数据库专委会会长周彦伟也表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和公有云的发展,让我们有各种场景在使用各种数据库,一方面让我们积累了经验,另一方面也不断创新,攻克数据库的难题以前看来不太可能,现在看起来完全有可能。”

此消彼长的力量对比

顾名思义,数据库就是存放数据的仓库。打个比方,数据库也可以被视为电子化的文件柜,用户可以通过数据库对文件柜中的数据进行新增、截取、更新、删除等操作。数据库的特点是存储空间特别大,可以存放百万条、千万条、上亿条的数据。

公开数据显示,当前全球基础设施软件市场规模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数据库占据其中的400亿美元,占比在20%左右。数据库是企业基础设施软件市场上最大的组成部分,在IT行业一直被视为“皇冠上最闪亮的明珠”。在全球数据库市场,Oracle一直是当之无愧的老大,紧随其后的是IBM和微软,另外还包括收购了Sybase的SAP。

在中国尽管出现过众所周知的“去IOE”(IBM、Oracle、EMC)浪潮,但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数据库市场98%的市场份额都被几大海外巨头占据,至于国产数据库,只占到个位数的市场份额。”

在此背景之下,为何会出现国产数据库“弯道超车”的机会?一方面正如周彦伟所说,尽管最强的还是Oracle,但过去几年数据库自身技术发展并不多,看家本领还是老技术。另有业内人士表示,Oracle这个数据库行业的“老大哥”最近几年展现出衰败的迹象,主要是因为云计算转型不力、不再继续增长、出现全球裁员等。

另一方面,是中国市场对本土厂商的培育。腾讯云数据库专家工程师胡彬告诉记者,“从政策上来讲,现在不管是银行、保险等泛金融行业,还是国企、政府机构、公共安全等领域,都从安全和自主可控的角度全面地推行国产数据库,这对国产数据库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发展机遇。”

“从技术上来说,过去做国产数据库有很大困难,因为国外已经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但当前出现了一些新技术,比如硬件方面的存储技术,还有网络技术以及软件架构上的变革,比如NewSQL等新概念的出现等,给我们弯道超车的机会。”胡彬还表示,“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做好国产数据库。一方面,是我们的传统厂商比如达梦、金仓等,在数据库国产化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很多年了。另一方面,是公有云厂商力量的崛起,产生了很强的数据库自主研发的内在驱动力。”

阿里云智能数据库产品线总负责人李飞飞告诉记者,“在过去40年,数据库的发展形态基本上经历传统商业数据库、开源数据库、云原生数据库的演进。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迅猛发展,海量数据的喷发,已经对数据库提出完全不同的市场需求,All in Cloud已成大势。IDC预测,到2021年,云上数据量将超越传统数据中心。因此,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商业数据库因为其价格昂贵、高运维难度、低扩展性等特点,让其在新时代的可用性出现了挑战,兼具云计算的弹性能力、开源数据库的易用和开放的云原生数据库已经成为最佳选择。”

最近几年,国产数据库也确实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记者在权威调研机构Gartner历年以来的数据库系列报告中可以看到,Gartner是从2017年开始第一次将中国数据库厂商纳入相关调查的,在2017年的系列报告中,出现了3个国产数据库产品,分别是AsparaDB、GBase、SequoiaDB,对应的厂商分别是阿里云、南大通用、巨杉数据库。而在2018年Gartner关于数据库的系列报告中,5家中国数据库厂商现身其中,除了阿里云和巨杉数据库之外,还包含了腾讯云、华为和星环科技。由此可见,数据库市场的中国力量已经进入全球视野。

从内到外的发展路径

国产数据库厂商在本土市场的发展路径如何?从华为、阿里云、腾讯云等厂商的实践来看,都是从自研自用开始,逐步拓展到其他客户以及公开市场。

比如,记者通过采访得知,今年5月15日推出的华为数据库——GaussDB并非一个产品,而是一系列产品的统称,目前至少包含有3款产品,既包含面向OLTP的数据库,也包括面向OLAP的数据仓库,还有面向事务和分析混合处理的HTAP数据库。

据了解,华为开始自研数据库是因为2007年时国内电信运营商出现计费项目的困境,由华为组织人手研发代号为GMDB的内存数据库。

“当时想法完全不是搞个数据库去售卖并干掉谁,纯粹是因为在电信计费上华为解决方案找不到与之很好契合的数据库。”华为内部人士介绍,2007年的GMDB并没有取得大规模商用,只是在小范围进行了试用,但这个版本锻炼了一大批人,因为当时国内对数据库内核开发知之甚少。

到2010年,华为数据库研发团队开始对2007年版本进行全面重构,也就是从此时开始,华为数据库的定位不再局限于内存数据库,而是向通用关系型数据库转变,就成了Gauss OLTP的前身。2012年GMDB开始大规模商用,主要用于电信计费领域,同时华为内部与电信计费配套的解决方案也开始使用。2007年华为GaussDB开始在招商银行应用,预计到2019年年底,仅仅是招商银行就有17套系统在GaussDB上应用。

对国产数据库来说,阿里巴巴也是代表性厂商之一,因为“去IOE”的概念正是阿里巴巴在2008年提出来的。

公开资料显示,2005年中国互联网业界第一台IBM小型机就落户在阿里巴巴,此后阿里巴巴IT系统逐渐形成了IBM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的架构体系,但随着业务迅猛发展,阿里巴巴逐渐看到了该体系的高成本、低灵活性的压力,于是在2008年提出“去IOE”,并于2010年1月正式启动“去IOE”,逐渐在三年时间里完成了全部进程。

在阿里巴巴“去IOE”的整个过程中,数据库领域首先是以武汉达梦、人大金仓为代表的一批国产厂商从中受益并不断成熟,另一方面自研数据库的技术和产品能力不断提升,才有了云原生数据库PolarDB的大规模商用。

而腾讯云数据库负责人王义成告诉记者:“在2010年前后,以腾讯云为代表的云服务厂商开始进入数据库行业,各大云服务厂商也开始提供云数据库的服务,让传统的license服务加上运维服务的模式,变成了云计算模式,传统软硬件的采购成本转变成了订阅模式,让用户的成本大大降低,是商业模式的重大变革。”

据了解,腾讯在2014年底成立的微众银行,是国内首个“去IOE”科技架构的金融机构。而经过内部实践的锤炼,现在腾讯也加速了将这种能力向外部输出。

来源: 中国经营网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文章来源: https://www.toutiao.com/group/673633747452559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