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机器人,智商和情商都要高
记者 毛庆 摄
指纹识别、人脸识别、智能控制、智能机器人……近年来,人工智能犹如一柄魔杖,激活了一个个丰富生动的应用场景。未来,人工智能将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哪些便利?如何培养高水平的人工智能人才?今天上午在宁举行的国际(南京)人工智能技术前沿论坛上,来自全球的人工智能大咖纵论人工智能时代的“无限可能”。
未来方向是造情感机器人
机器人会跳舞、会聊天、还会做家务,但它会不会像人类一样有情感呢?日本工程院院士任福继表示,人工智能有三个层次,分别是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在计算智能中,机器人远超人类;在感知智能上,机器人和人类各有千秋;而在认知智能,也就是理解能力和情感上,机器人远远不及人类。
任福继介绍,上世纪80年代,他在日本留学,负责工业机器人项目。那时,全世界2/3的工业机器人都在日本。不管是政府官员、公司老板还是大学教授,都希望把机器人引入家庭,但很遗憾,到现在都没能如愿。为什么?因为机器人没有情感。人类不需要一个冷冰冰的机器作伴。所以那时候科学家们就在想怎么进行机器人的情感研究。
“机器人虽然没有意识,没有自我价值观,但是可以从外界信息的模拟来感知,反而可以让人感觉他是有情感的,这个是我们的目标。”任福继说,目前,团队已经使用大数据分析赋予机器人的情感模块,通过脑科学认识人的脑活动、情感机制,然后把它覆盖到机器人上,制作出情感机器人,它有与人相似的表情、情绪、情感,代替人类在某些地方进行工作。未来,或许每个人生下来就可以有一个ID,这个ID由机器人给你管理,提供你最完整的情感信息,最好的家庭护理、医生可能是情感机器人。
人工智能真正缺的是人才
南大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周志华说,现在全世界对人工智能都高度关注,归纳来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强人工智能,就是希望研制出和人一样聪明,甚至比人更聪明的机器,科幻片中不少,它们有自主意识,全面达到甚至超过人类智能水平。另一种观点是弱人工智能,就是想让机器做事的时候聪明一点就好了,持有这种观点主要是人工智能的学术界,就是希望以计算机为基础制造出智能工具,帮助人类更好地生产生活。
“人工智能技术没什么特殊的精密设备,大数据现在也已打破瓶颈,因此真正缺的是人工智能的人才,特别是掌握了机器学习数据,有能力从数据中获取价值的人才。”周志华说,在全球争抢人工智能人才的时代,应该从长远着眼,着力培养以机器学习为核心的人工智能人才。和传统计算机学科相比,人工智能面临的问题往往是高度不确定的任务,所以这样的人才需要坚实的数学、计算和软件基础,以及全面的人工智能专业知识,同时应有很强的分析建模能力。
周志华说,南大不是赶潮流的学校,去年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和思考。去年第一届本科生招收了80人,今年招收87人,另外还招了35名硕士和8个博士,在现有的师资力量下,我们希望从源头做起,为国家社会产业培养高水平的人工智能人才。
人工智能在应用中创新
目前,人工智能在智能农业、无人驾驶、智能医疗以及游戏娱乐上应用非常广泛。
“人工智能技术是在不断落地应用中持续创新的。”今天的论坛上,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理事长杨强介绍了人工智能目前的应用落地。比如,大额贷款往往数据量非常少,因为大额贷款成功概率很低,但是我们有大量成功的小额贷款,可以利用这两堆数据进行迁移,最后帮助大额贷款建立模型,来精准识别下一个大额贷款的用户。此外,在智慧城市中,给定车辆的行驶轨迹,通过人工智能,可以判断车辆是否网约车。
杨强说,人工智能还可以 “鱼目混珠”,生成器可以创造出一些虚假的图片。在金融界就发现有这样的人,他们对深度学习了如指掌,并且可以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这些手段去欺诈金融的安全系统。比如有个系统,让人上传图像,系统就以假乱真把一个小视频换成真人的人脸,不仅照片可以人工合成,视频、语音都可以,这对金融的安全提出了挑战。目前专家已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很容易破解这种造假。
南报网记者 毛庆 通讯员 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