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校外教育辅导市场是相对热闹的,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却因为种种因素显得有些安静。尤其是当以AI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众多教育科技公司快步走在了教育探索的前沿。
但不可否认,由于国家政策的推动、教育公司们的跟进、学校观念的转变,都在为新技术大规模应用于校园而铺路。其中,已有不少早已洞察趋势,敢于探索的学校参与到教育改革的大潮之中,不乏一些典型的案例。
8月24日,在杭州SEE2019教育服务共建大会上,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陈泽芳《科技,赋能未来》为题,阐述了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在新技术应用于教育、BYOD项目制学习以及数据带来教学、评价的变革等内容。
以下是陈泽芳在大会上的分享内容,雷锋网对其进行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整理:
大家好,今天我分享的题目是科技赋能未来,助力教育更好的发展。
为什么我选这个题目,从昨天到今天的所见所闻,对一个工作快30年的教育人来说在不断的在重构,不断的在被唤醒,我想对所有从事教育行业的人来说每天的成长对自己都是非常重要的,把科技把技术用于促进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我想是我们很多校长、老师的正确选择。
我以前是在体制内的,当过老师、校长,也做到教育局的副局长。后来我从体制内出来,去办民办学校,做国际教育。昨天下午我参加了整个教培的主论坛,我想更多的了解一下校园内外从事着教育的人都在思考着什么。我发现其实我们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我们有很多共同的梦想,共同的认知,也有共同的举措。
在这样一个新的学校,我们应用技术显然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这是源于我在2009年曾经听到芬兰一位教师的一个分享。
那位芬兰教师讲过这样一个案例,在芬兰的暑假,所有老师都会参加一个将近3天的新技术学习,学习当年的新技术,他们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技术的学习中,代表了观念的改变。技术的学习中有合作有创新,有各种新的东西的一种刺激和唤醒,他们认为这一点是他们作为全员培训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其实过去十几年了,我们很多学校还没有真正重视技术。我们仍然认为先有观念的改变才有行为的变化,实际上当更多的老师做起来,我们发现在行动中,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观念在不断的突破,不断的改变。
在这样的一个螺旋上升的阶段中,老师所带来的自我观念的更新才是他自己的,也才是他认为是正确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因为自己的认知在判断这个世界的好坏,都是用自我的一种经验来判断我们参加的培训会议是好还是不好,因为它源自于我们以往的经验,源自于我们对未来的判断。
谈一下我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的一个发展,4年多的时间,我们对于科技赋能在教师发展,在怎样为教师的未来、学生的未来所做的一些事情。
讲一个故事,一个项目团队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和我们一起创业的一位老师。学校建校就过来了,他是一位喜欢技术的数学老师。当时我们是在广州的一所外语学校,我们希望更国际化的办学,能够让更多的秀外惠中、卓尔不群的终身学习者在校园里面奠定基础,让我们整个学校的理念、价值追求更加中国也更加世界。
在将近5年的办学积淀中,我们学校从一个旧校舍的改建成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校园,到目前将近3千师生。从幼儿园到国际高中,一体化的升学路径完整的形成,我们用了4年时间。在建校之初,我们有来自内地的中方教师,有来自海外的海归教师,还有来自要完成课程设计的国际教师,这三类老师怎样来做统一思想的培训,显然是非常难。但是又怎么样能够把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的追求能够让更多的老师在初始的认同过程之中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呢?
BYOD的项目制学习
我想作为一个校长来讲,显然远远是没有办法满足这么多样态、多元化的教师个体和群体,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的渴望和被唤醒,所以我们也是急于解决当时的全员培训。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自助,在这样的一种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发现远远不够,怎么办,老师们这么渴望成长进步,所以当时就有这样的一种想法,希望将新技术更好的引入到教育过程中。然后那位数学老师找到大家,项目团队就产生了,他们当时只有6个老师。
目前我们有40个班级1千多个学生,我们采用的是BYOD的项目制学习。学生自带设备,包括老师的设备都是自行购买。因为只有你有这样的一种动力,你才会发现原来培训是我自己的需要,原来我需要的这些工具和教材也是我成长的一种需要和保障,所以他们自己可以来做这样的一些事项。
在整个过程中,他们自己发起培训,自建网站,自行设计习题,自己去寻找大咖和专家来为他们赋能,解决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做了很多有意思的尝试。而且最重要的是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从校长的角度我并不是袖手旁观,我们并不只是在旁边看,并不是不闻不问,我们更多的是要密切的关注再关注,他们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支持和保障,他们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双保和赋能。
大家可以看一下,他们把更多适合这些课程的学生利用APP培训起来。我们还跟科技公司联合做一些开发,联合做一些研究课的设计,联合在课件上进行研发和制作。例如教师通过洋葱数学提前布置预习视频,学生预习完之后完成基础训练,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预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与节奏。通过对学生预习效果进行可视化分析,教师能准确定位问题,分层教学,从而实现个性化辅导。
因为毕竟技术公司更多考虑的是技术层面,老师的层面一旦被唤醒,会考虑课程和技术之间的需求,真正的痛点在哪里。这样的结合,能量的爆发也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我们所有的学科都在应用BYOD,包括在体育学科中。例如在口算练习中,华外应用了作业盒子和一起作业APP;在读与背中,应用糖堂APP;在绘本阅读中,应用了伴鱼绘本。
在体育学科应用中,我们慢慢发现,技术在这个过程中对教学环节非常重要的是反馈、评价。这是我们所有做教育的痛点,怎样及时得到一些反馈和评价,怎样更进一步了解进度,能够让我们自己在下一步的决策过程中,让我们在走到课堂前的时候能知道下一节课的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从而更好有针对性的了解学习和设计教学,这个技术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例如,通过IPAD体育课堂,可视化展示出体育课堂中收集的数据,并加以分析,直观展现个人运动能力。
实际上我们每一年在信息化的项目还有很多,课时类的,管理类的,服务类的、教研类的我们都在不断的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确实我们也会发现有更多的科技公司是非常有担当的,而且在合作的过程当中的确有这种感觉,我们只有更好携手才能让管理更简单,教育更高效。
在2017年,华外在科技赋能教育上,主要有几大部分:引入希沃互动白板;通过Shool Base提供网上选修课、实时考勤统计;提供手机直播,提供跨校跨区域研课、议课等教研活动,为家长提供观摩课堂教学功能等。在2018年,华外在科技赋能教育上,建立了常态录播与云班牌;与校宝在线合作,将数据应用于招生、教学、教务、升学、财务、家校和安全这7大学校管理。
为什么我想说管理更简单,实际上教育最核心的东西还是在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最专业的人应该让他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这个中才是最有效的,最大的资源一定是时间,对教育来讲是孩子的时间,没有办法考虑这个成本。
技术带来观念的变革
我们在短短的几年,刚才这个视频我们已经拍了有两年了,现在这个项目的升级和优化已经大大超越了我们视频所看到的东西。包括我们也看到家长的一些焦虑,会不会引起近视,引起网络游戏的干扰或者有厌学等等这样的现象。
我想问一下在座的教育者和其他的老师们,科技真的能挡的住吗,挡不住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对于科技这样的一种接纳远远超越了我们所有人的认知。我们既然没有办法挡住它,那我们怎样更好的促进它,让它作为孩子们成长的阶梯,作为孩子们成长的一个动力呢?我们用什么样的科技、教材、载体,我们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这才是最核心的,这才是最本质的。
如果我们用没有科技的东西也可以培养出更世界的人,其实这也是世界性的教育。如果我们用最先进的东西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非常保守的的、闭塞的,甚至他不愿意公开,不愿意连接,不愿意相信美好的事情,也没有担负起共建更加美好未来的这样一种责任,我想这也是教育的失败。
所以我想我们所有的教育都要有这样的责任和使命,就是我们用什么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手下的人成长怎样,手下的人不仅仅是老师,更重要的是孩子。我希望在座各位教育者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把最后的一百米想清楚。
我想既然是这样,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智慧专注于在学校发展,学生发展最关键的环节上下工夫。最关键的一定是课程和教学。课程和教学怎样让更多的孩子在这个基础上成长的更好,它最重要的是人,也就是我们的师资是怎样的。所以现在有一个观点说为什么是教师大于课程,因为课程是需要实施者的。实施者的价值情感态度,教学过程与方法是由师资决定的,同样的方法和技能可能到不了同样的目标,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感觉到那么多的苦恼,那么大的差异。
所以我想科技在赋能的过程之中,会给我们所有的教育者带来观念上的变化。包括我们的家长。因为家长也是教育者,家长是孩子的首任老师更是终身的老师,他们也会进一步的重构,重新理解教育,重新认识学习,重新定义课堂,重构学习的路径,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客观数据给到他们。
我们经常发现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出来的数据跟我们自己的有些差距,但是我们最后不得不服数据就是这样的,原来我们就是这样的。因为我们认识自我,就像苏格拉底讲的是每个人终身最重要的话题,也许我们一辈子还没有摸清楚我们是谁,我们到底要去哪里,所以认识自己怎样,最好是用数据说话。在这个过程当中让数据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我们教育必须要面临的课题,而且越早越好。
所以在数据评价上面,我们会基于课程标准,基于学生发展,我们在这个上面引进很多数据的管理。数据管理的背后是我们希望建立更高效的教学和更优质的教育。所以希望在数据评价的背后,实现个性化的学习。首先是学业诊断,通过学业分析报告,诊断学生学习情况;其次是全息画像,学科优劣势评析,全面了解学生学业水平状况;然后是精准方案,错题自动汇总,优化学习路径,获取个性化学习方案;最后是个性化学习,根据精准改革方案,挖掘学业潜能,重点难点快速突破,提升学习能力。
这个已经有很多的技术、很多的科技公司在做这个方面的努力,也有一定的产品,我们这学期开始在应用。怎样让更精准的教学课程呈现在我们老师面前,帮助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要使用太多描述性的语言,能够用数据来知道我们这个班级的学生对上个单元的知识点和技能掌握过程,哪些是一般了解,哪些是比较好的,哪些需要复盘,哪些是需要设计一些开放性和复习性的作业等等。
我想这样的设计老师是非常愿意接纳和吸收的,所以精准教学也是我们接下来在科技赋能未来中面临的下一个重要的主题。
项目制助力教师发展
未来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我们由一到三的推演的过程当中发现,教师未来的需求量还是非常大的。未来是不断变化的,什么样的老师能够跟上这个时代呢?有一个文章谈到有六项技能,其中有一个就是会玩,讲故事,怎样把理性的东西变得更简单,更感性,变的能让孩子更愿意接纳等等。
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的了解,这个是在《为孩子重塑教育》中谈到的,培养孩子决胜未来的关键的技能,我非常认同这十条。为什么我们要这样讲,可能我们以前不是这样描述的,以前可能更简单一点。这十条我们在培养过程中发现,老师是不是都具备呢?
其实也未必,老师以前没有具备没有关系,因为我们老师也是学习者,所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的设计是我们学校的逻辑,因为所有的老师无论你来自哪里,以前你有什么辉煌的过去都是归零,而现在的教育,当下的知识,未来的学生需要我们所有的老师成为终身学习者。
如果我们所有的老师都认同这十条基本技能的话,他就愿意跟着我们的项目团队去不断的发现未来的自己,因为就像《一代宗师》里讲的,见自己,见天地,见终身。老师来讲也有五重境界,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最后教自己。就是回到每一堂课都要问自己,今天的情况是什么样的,会不会遇到更好的自己,所以像俞老师说的一样,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那么通过这样的一些项目,我们会把老师们引导到学习者这个层面,这时我们发现能够做到一个面向未来的一个新样态的学校最令人欣喜的一个层面,如果只是让老师做孩子们的一个铺垫,做孩子背后的这样的一种促进者或者是帮助者还不够,我们其实也希望所有老师都有他的高光时刻,也希望我们所有的老师都能够讲好自己的教育人生和成长的故事。
在整个的过程中我们让每一位老师相信自己,因为我们引进的是启发潜能的态度和文化。以启发潜能的态度和文化让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够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够成为更好的,预见更未知的。相信自己的时候我们也不是很空洞的要相信自己,其实我一直觉得我们教培行业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我要让孩子成功,我要让我学生在短期内也能够很好的发展。
因为相信自己是建立在成功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我们总是听到外面的人评价你很棒很优秀,你一定要相信自己,如果没有实实在在进步的话,时间长了我们就会非常茫然。如果我们不能很好跟学校合作,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所有的行业或者我们所有的从业人员都会发现特别艰难,因为人心难测,因为只有相信才能看见,因为在教育过程当中我们希望所有的老师都能以启发潜能的态度和文化面对孩子面对家长。
尤其是面对自己,我们不能说家长的坏话,我跟我们的老师讲你一定不能讲学生爸爸妈妈的坏话,因为你讲他们爸爸妈妈的坏话,虽然他只相信你的话,他相信谁其实成长的责任就到了这个人身上。我们可以继续深挖这个思考,如果我们认为一个学校教育可以承担所有的责任,我们整个学校的孩子也是不够幸福的,因为家庭的、社会的其他的教育机构发挥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同样我们所有的机构都一样要站在更全局更发展的未来,来告诉孩子们,其实所有你看到的不美好都会变得更好,因为我们愿意一起来共建,所以我们会在人物、环境、过程、政策和课程中去刻意设计一个启发潜能的态度和学校文化,让我们所有的人能够在其中能够更好的被唤醒,能够更好的被点燃,更好的被激活,让学校成为所有人的学校,包括家长,让更多的老师能够绽放。
我们归纳一下,整个项目制管理我想表达的一个核心的观念就是相信自己。第一是启发所有人的潜能,要有成为一种信念,尤其是做教育的人,因为我们要相信美好。就像爱因斯坦的一个故事,普林斯顿的一位研究生去采访他,问爱因斯坦认为这个世界和当代科学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爱因斯坦回复到,最大的科学问题是人心的善良与邪恶。越是高精尖的人才所设计出来的产品,到底是为了造福人民还是仅仅为了实现个人的梦想,爱因斯坦认为这才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科学的问题,这个其实也是我们教育的问题。
第二是所有人愿意成长,所有人走出舒适区以外才是真正的成长。第三是有三个步骤特别关键,专注行动,及时反馈,修整和优化。我对《刻意训练》这本书是蛮认同的,我认为很多时候需要刻意设计、刻意安排的。我们可以从一个项目推广到很多的项目,可以让更多的笑声和笑容在校园里绽放,可以让更多的技术流淌在校园内,能够真正实现让我们的减负。
还有一个观点认为,技术能否更好的运用到学校和教育中,最大的障碍其实是校长跟教师。因为很多70后、80后的教师在成长过程当中其实没有运用到这么多的技术和工具。所以怎样让更多的老师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过程当中发现更多的新技术是很好的,会反过来帮助科技公司进行更好的设计,所以我希望这样的大会能够让更多的老师免费参加,这样的回报绝对是很大的。
特别感谢大家能够这样的聆听,我也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也欢迎大家来广州和我们交流。(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