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中的人工智能

2019-09-01 23:47发布

昨天,为期三天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圆满落幕。三天来,我们的记者记录了大会的一个个精彩瞬间,留给他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从记者的角度,他们对人工智能又有怎样的理解和期待?今天,我们将呈现记者们眼中的人工智能的点滴——

热现场

重卡5G智能化改造,将可实现“极限”效率!

■本报记者张煜

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一则有关智能重卡在洋山港亮相的消息引人关注。

在洋山港四期将所有工作流程都智能化、无人化之后,其改造所付出的成本会产生比人工操作时更高的回报率吗?在官方给出精确的计算之前,有一组数据或许能给出一些解答。在洋山港区,装卸集装箱及转运是花费最多时间的工作。根据运营单位上港集团给出的数据,在人力操作的情况下,以一台桥吊为例,洋山港四期的作业效率一昼夜可达1000标准箱以上,即平均约1分30秒的时间装卸1个标准箱。而创造世界纪录的上海港桥吊司机张彦,最快速度也仅达到20秒装卸1个标准箱。

但在对转运货物的重卡进行5G和智能化改造之后,其与洋山港四期其他智能化设备一起可以实现15秒完成货物装卸的“极限”效率。再加上,实现无人化、智能化的重卡和桥吊可以24小时持续工作且不用担心人员的疲劳问题,这将大大提高港口的转运效率。

“盖房子的”参会AI,场景想象也应没界限!

■本报记者戚颖璞

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汇集全球顶尖科学家、科技公司和工程师,可谓是豪华版“科学盛宴”。这场盛宴,不乏一些看似“违和”的身影,比如万科。

在一些人眼中,万科不是科技公司,而是“盖房子的”。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它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提出“未来城市理想单元”的整体概念。在这个未来城市,从基础设施、城市运营乃至人们的生活场景,将因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产生颠覆性改变,甚至突破极限。

用好人工智能,能不能突破城市发展极限?或许对一家企业而言,这样的畅想过于宏大。相比日新月异的科技,城市演化更加缓慢和复杂。不过,一位规划界学者表示,在2035年之前影响我国城市未来的一大重要因素,就是科技飞速发展。新技术将带来新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模式,派生全新的建筑和基础设施建造施工方式。

万科给人们的启示是:如果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没有边界,那对于应用场景的想象也应该没有界限。站在人工智能的肩膀上,人们可以想象得更远。

未来,不只属于“马斯克”“马云”,不只属于5G、类脑、算法和芯片开发者,也属于具有前瞻性的城市探索者。相信一座人工智能辅助的“未来城市”,不会太遥远。

手机P图如特效,

高科技普通人也能玩!

■本报记者王力

人工智能将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再有想象力的人恐怕也无法一一预测。

大部分人都知道,拍摄电影时,许多特效画面都是在以绿幕为背景的摄影棚拍摄的,然后由电脑合成酷炫的背景。在人工智能大会创新应用展区现场,一款拍摄照片和视频的手机APP已经可以依托AI技术,实时抠出画面中的人物,然后随意替换背景,甚至还可以一键复制,让画面中出现同一人的多个分身。

也就是说,全世界都可以是绿幕,对于视频后期处理人员,以及经常需要P图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次伟大的革命,大大减少了他们的工作量。

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手机之所以能实现如此强大的功能,背后是芯片算力的不断升级。现在,一款不算顶尖的芯片,体积比指甲盖还小,算力却达到8万亿次每秒。更重要的是,芯片的制造成本不断下降,价格亲民的手机也可以拥有超高的“智能”。

在展台内,记者看到一款依托上述芯片打造的AI加速模块,体积比四分之一个巴掌还小。它相当于一个微型“大脑”,支持与图像识别相关的功能。“这是今年的新产品,只要1000元,现在开发人工智能产品没有门槛,普通人也能玩。”工作人员说。

如今,人工智能真的是触手可及了,不仅是应用,连开发也包括在内,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未来行业生态变革的推动者。

生活的“小麻烦”,

尽可期待用智能解决!

■通讯员严瑶

小辰光出门上学,脖子里总要挂一根彩色绳子串起来的钥匙,父母还再三提醒“钥匙勿要忘记带”。但仍是有“脱头落襻(忘记)”的时候,就只能在家门口的小花园里等大人下班。现在自己结婚成家了,直接装上电子密码锁,“滴滴滴”一按,彻底治好了我的“忘钥症”。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小麻烦”。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的前一周,友人有点懊恼地跟我诉苦:南北高架暴堵,因为手接电话,扣2分罚200元,“那个电话老贵了”。我笑笑说,现在都是车载电子大屏,人机对话,换辆车就能解决问题。

这一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乌泱泱的人堆里,大伙儿都围着产品转:看机器跳舞、吟诗作对,听机器弹琴、与人对话,哪里有新奇体验哪里的展台就会爆满。

多少年来,人类努力创造出一种与人工智能类似的机器,目的就是让生活变得更便利、更闲适,解决身边的“小麻烦”。有人说,人工智能一定会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新时代才刚刚开始,可以期待的还很多。

场景数据狂欢下,为何少人谈研发?

拨开狂欢迷雾,在安静的书桌下致力于自主原创科技攻关,这一点,在任何时候强调得再多也不为过

■本报记者李晔

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依旧令人兴奋。场景之丰富、数据之大而易得,容易让人忘形和忽略——烘焙出这块巨大“蛋糕”最核心的支撑,是技术。

没错,数据越多,机器的深度学习就越精准。然而海量数据意味着巨大代价。近年来随着算法日益精进,主流人工智能公司识别一个具体物体的平均数据量已减少到数万个,但依旧摆脱不了大量数据标记员“纯人工”的苦力活,这在越来越注重“数权”、数据趋于卖钱的情况下还能持续多久?再看一些国际顶尖公司,在无法获取足够数据的先天不足下,他们致力于技术攻关,反而成就了竞争力。硅谷Landing.AI公司创始人吴恩达就曾一语中的,“一些罕见脑肿瘤疾病,数据少到只有100张,出色的人工智能技术依然能达到相同的识别精准度,这才是真水平”。技术支撑下对这种“小数据”的高利用率,无疑将转化为未来核心竞争力。那么,中国公司真意识到了吗?

还有芯片。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以图形计算为例,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深度学习所需的计算力几乎全被英伟达垄断。那么,自主研发、稳定性和性价比兼具的“国产”芯片,能否走得更快些?否则,“蛋糕”越大,我们对进口的依赖也就越多。

拨开狂欢迷雾,在安静的书桌下致力于自主原创科技攻关,这一点,在任何时候强调得再多也不为过。

创新技术不重要,找到投资才最要紧?

一家科创企业,一家人工智能企业,真正的立身之本,一定是自己的技术,而资本只是一个助推器

■本报记者张杨

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金融如何助力人工智能仍然是各方关注的一个热点。

一直以来,中国的创投圈总是流行“风口”之说。什么东西容易吸引投资,容易赚钱,大家都一窝蜂地跑去做。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资本的口味引导了技术的方向。好像开发一个独一无二的创新技术不重要,找得到投资人才最要紧。

不少创业者刚刚完成一个技术的雏形,就急着拉投资,做股权,梦想着到资本市场上A轮B轮C轮走一圈。这样的故事,我们看得还少吗?一些科创企业原本技术领先,创意十足,但因为沉迷资本游戏,扩张太快,往往迷失初心,最终败走麦城。实际上,创新围着资本转,本身就是大错特错。一家科创企业,一家人工智能企业,真正的立身之本,一定是自己的技术,而资本只是一个助推器。须知,这个世界最缺乏的不是钱,而是好的点子,好的想法。

希望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能在发展中保持初心,踏踏实实地研发创新。钱很重要,但绝不是最重要的。酒香不怕巷子深,放在AI身上也是一样的道理。

当AI比你更了解你,

如何确保数据使用得当?

我们在发展的同时,应同步开展立法研究,建立适应智能化时代的法律法规体系

■本报记者李蕾

这几天,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举行,让大家再一次认识到:人工智能并不遥远,它已经进入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然而,随着人工智能在更多领域的应用,人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安全、隐私和伦理等方面的挑战。如何加强监管,是人工智能走得更好、更长远所必须考虑的。

人工智能对人类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如何使用与管理,如果技术被滥用将引发安全威胁。另一方面,技术缺陷或未来的超级智能都将引发安全担忧。

此外,如今智能系统不仅能通过生理特征来辨别身份,还能掌握不同人的行为喜好,这意味着智能系统掌握了个人的大量信息,甚至比自己更了解自己。这些数据如果使用得当,可以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但如果出于商业目的非法使用某些私人信息,就会造成隐私侵犯。

基于这些担忧,我们在发展的同时,应同步开展立法研究,建立适应智能化时代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强化监督,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惩戒,督促人工智能行业和企业自律。

冷思考

“数量高地”之外

如何创造“效率高地”?

从创新伙伴战略、资源共享行动到人工智能开放发展行动,对接国家战略,形成先发优势,上海的行动正当时

■本报记者徐蒙

人工智能企业最大的成本是什么?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多家企业回答了这个问题,答案不尽相同。

有人说成本来自算力。一个优秀的AI算法模型需要大数据的训练和充足的算力支持,为了进行大规模数据训练的算法实验,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购置算力强大的“可编程芯片”。就像“淘金热”中真正发财的,永远是提供铲子和手推车的商家。

有人说是数据。大数据的采集,需要大量的用户基础。大量进入人工智能行业的新军哪怕技术再好,也要从市场垄断者手中购买数据。长期处于卖方市场的数据产业,价格总在水涨船高。

有人说最烧钱的永远是人。人工智能产业不需要大型厂房,不一定要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租楼,传统成本要素不再是主要考量。越来越多的企业专注把钱砸在人才之上;越来越多的资本,甚至不需太多考虑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盯着那些顶尖人才团队投资,准没错。

所以,今天做人工智能,依然很贵。但这个贵,和传统产业的“高成本”,已经不是同一概念,与互联网行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烧钱方式”相比,其成本逻辑也不尽相同。

上海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的高地,需要的不仅是企业的“数量高地”,更关键的是要创造行业的“效率高地”。

“效率高地”即“成本洼地”。传统行业商务成本较高的上海,在人工智能这个特殊领域中,完全有条件为企业创造低成本的发展环境。在算力方面,已经有平头哥这样的企业落户上海,和一批“国家队”一起,致力于打破国外垄断,为行业发展提供“铲子”和“推车”;在数据方面,上海用户基础庞大,政务数据、公共数据、行业应用数据正在加快开放共享;在人才上,这又是上海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最大优势。

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国家发改委介绍我国将开展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三大行动。从创新伙伴战略、资源共享行动到人工智能开放发展行动,每一条的实质都旨在形成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效率高地”。对接国家战略,形成先发优势,上海的行动正当时。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这是最大的理解误区

公众对人工智能的认知还很粗浅,对人工智能的潜能知之甚少。一些普通观众在来到创新应用展之前,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或许就是通过影视作品

■本报记者任翀

在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中,记者采访了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等国内互联网领军企业的人工智能负责人。记者针对不同企业提出的问题不一样,但有一个问题问了所有的采访对象:您认为目前各界对人工智能的理解误区是什么?让人有些意外的是,被采访对象的回答几乎完全一致:不要认为人工智能会取代人,至少在几十年内,这样的场景不会发生。

在进一步的解释中,他们有的说影视艺术为了视觉效果构建了“人工智能取代人”的场景,有的则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指出,在相当长的时间中,人工智能应用将局限在辅助人。他们都认为,当下的重点工作不是害怕人工智能,而是拥抱人工智能、探索人工智能。

在大会创新应用展区,专业观众关注的是云计算、芯片、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等看不见或看起来不能直接体现人工智能的展品,但普通观众对人脸识别、动作识别、语音交互等兴趣盎然。从关注的差异可以看出,公众对人工智能的认知还很粗浅,对人工智能的潜能知之甚少。一些普通观众在来到创新应用展之前,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或许就是通过影视作品。

从目前的公众反映看,我们身边的人工智能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与其害怕人工智能取代人,不如让更多的人知道,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

至于几十年后,人工智能是不是真的会取代人,这个问题也无需担心。因为在这次的人工智能大会上,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已经给出更前沿的回答:“如果打不过它(人工智能),就和它组队吧,一起为人类服务。”

来源: 解放日报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文章来源: https://www.toutiao.com/group/673165519931781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