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通信运营商龙头之中国卫通深度解析

2019-09-01 09:16发布

(登陆未来智库获取本报告及更多卓越报告。)

1、卫星通信运营商龙头

1.1、国内唯一拥有自主可控卫星资源的卫星通信运营商

国内唯一拥有自主可控商用通信广播卫星资源的卫星通信运营商。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从事卫星运营服务业的核心专业子公司,具有国家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和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是我国唯一拥有通信卫星资源且自主可控的卫星通信运营企业,于2019年6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原为我国六大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根据国家深化电信体制改革要求,于2009年把有关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公司主体及卫星空间段运营业务并入航天科技。自成立以来,公司已经汇集了东方卫星、中广卫、鑫诺卫星、直播星公司、亚太卫星等我国在卫星空间段运营领域的核心力量,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历程和明确的业务定位。公司主营业务为卫星空间段运营及相关应用服务,主要应用于卫星通信广播,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固定卫星服务、数字发行服务和卫星通信网络服务三大业务。

股权结构: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航天科技,背景实力雄厚。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是航天科技,发行前直接持有公司88.59%的股份,同时航天科技通过下属单位火箭研究院、五院合计持有公司股份11.20%。航天科技是国务院国资委直属中央企业,其前身源于1956年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主要从事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飞船和战略、战术导弹武器系统的研究、设计、生产和发射,以及卫星应用、信息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航天特种技术应用、特种车辆及零部件、空间生物等领域的研究与发展等业务。公司是航天科技从事卫星空间段运营及相关应用服务的专业公司,背靠航天科技积累了大量先进的航空航天技术,为公司的卫星发射提供了高端技术支持,降低了卫星发射的成本,大幅提升公司的竞争实力。

1.2、亚洲第二大、世界第六大的固定通信卫星运营商

长期稳定的大客户合作关系。公司及其前身从事多年通信广播卫星运营服务,凭借高品质专业化的服务能力获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赢得市场先发优势。目前,公司已与广电相关单位、电信运营商、政府部门、国防单位以及金融、交通、石油等领域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公司在为广大民众提供安全稳定的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服务、为国家政府部门和重要行业客户提供优质便捷的通信服务、为重大活动和抢险救灾等突发事件提供及时可靠的通信保障服务的过程中,赢得了广大客户的好评和高度信赖,树立了良好的信誉与品牌形象。

丰富的频率轨道、优质的通信广播卫星资源、及高品质的空间段运营服务能力。公司作为我国卫星资源实现全球覆盖的主要载体,已经发展成为亚洲第二大、世界第六大固定通信卫星运营商。公司目前运营管理着16颗商用通信广播卫星,拥有的卫星转发器资源涵盖C频段、Ku频段以及Ka频段等,在北京西北旺、北京沙河、香港大埔设立了测控中心,在北京西北旺、北京沙河、河北怀来、新疆喀什、海南海口建立了业务运行监测网络,公司拥有优质的通信广播卫星资源,可以为我国“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服务,同时实现了对在轨卫星的运行状态进行测控,并对信号传输质量进行实时监测,能够为客户提供7*24小时全天候高品质的卫星空间段运营服务。

公司可提供包括卫星通信、卫星广播、应急保障、应用服务(如个人/家庭宽带接入服务、大交通宽带服务、临时服务、政府和企业专网服务、移动通信基站中继传输和备份服务以及物联网传输服务等)和定制服务(如业务咨询、网络设计、系统集成、托管服务、运行代维、设备维修等)等产品服务。

1.2、营收增长稳定,境内收入占比较大,境外业务毛利率较高

营业收入稳定增长,收入结构较为稳定。公司2016年-2018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4.76亿元、26.21亿元、26.94亿元,同比增长3.61%、5.85%、2.79%。分产品来看,公司收入主要分为通信、应急保障收入,广播电视收入,及其他,2018年收入占比分别为54.3%、37.7%、7.9%,收入结构较为稳定。

净利润逐渐回暖,毛利率略有下滑。从净利润来看,公司2016-2018年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4.38亿元、3.89亿元、4.18亿元,同比变动-14.93%、-11.01%、7.40%,分别实现扣非净利润3.06亿元、3.89亿元、4.37亿元,同比变动-38.44%、27.27%、12.21%,净利润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净利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保持公司竞争优势,公司加大了市场开拓力度,同时正在重点培育Ka高通量新兴市场。从毛利率来看,公司2016-2018年综合毛利率分别为43.02%、46.73%、43.95%,整体略有下滑。毛利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卫星空间段运营服务单价逐渐下降。

分地区看,境内收入占比较大,境外业务毛利率较高。分地区看,公司2018年境内、境外分别实现营收16.68亿元、10.06亿元,同比变动6.04%、-4.01%,占比分别为61.9%、37.3%,境内收入占比较大。分地区毛利率看,境外业务毛利率相对较高,并呈现逐渐提升趋势,公司2018年境内、境外业务毛利率分别为41.12%、48.69%,同比变动-4.75pct、0.68pct。境内外业务毛利率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用于开展境外业务的卫星转发器使用率较高,因此毛利率会更高;另一方面,开展境内业务的卫星转发器(中星16号)目前仍处于地面网络系统测试和商业试运行阶段,故对境内业务整体毛利率水平影响较大。

2、高通量卫星驱动卫星服务产业快速增长

2.1、资本密集型行业,高通量卫星成为行业重要发展趋势

卫星服务业处于产业中游,收入占比最大,带动卫星产业较快增长。卫星服务业包括大众消费通信服务、卫星固定通信服务、卫星移动通信服务、遥感服务和航天飞行管理服务。根据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卫星产业主要分为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卫星服务和地面设备制造四大领域,其中卫星服务和地面设备制造构成了卫星产业的主体。根据2018年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发布的第21版卫星产业年度报告,2017年全球卫星产业总收入达到2686亿美元,同比增长3%,其中卫星服务业收入与地面设备制造业收入占比合计达到92.5%(卫星服务业收入:1287亿美元;地面设备制造业收入:1198亿美元)。随着卫星应用领域的不断丰富,如在通信、气象、遥感、广播、导航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带动卫星服务和地面设备制造行业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卫星制造业和发射服务业,在整个卫星产业链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

卫星通信系统已经成为世界电信结构中的重要部分。卫星通信是利用卫星中的转发器作为中继站,通过反射或转发无线电信号,实现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的通信。卫星通信系统是以空间轨道中运行的卫星作为核心设施的通信系统,属于空间基础设施,其核心是卫星空间段,主要包括空间轨道中运行的通信卫星,以及对卫星进行跟踪、遥测及指令的地面测控和监测系统。卫星通信具有抗毁性强、覆盖范围广、通信距离远、部署快速灵活、通信频带宽、传输容量大、性能稳定可靠、不受地形和地域限制等优点,可以实现有线电话网和地面移动通信网均无法实现的广域无缝隙覆盖。因此对于广大低业务密度地区来说,使用卫星通信系统比建设地面通信网更经济,同时,对于某些类型的业务和应用场合,卫星通信系统具有一定的优势,如视频广播、互联网接入、国际(越洋)通信等。

固定通信卫星运营:资本密集型行业,与地面通信(5G、光纤)优势互补,提供差异化服务。通信卫星运营行业是卫星通信行业的细分行业,也是卫星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属于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形成规模经济的资本投入大且边际使用成本较低。3GPP等国际组织正在制定卫星通信与5G的接入标准,将卫星通信作为5G网络拓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机组成部分,满足用户无处不在的多种业务需求,拓展卫星通信的服务范围。据2018年Euroconsult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球共有40余家主要的固定通信卫星运营商,卫星转发器带宽容量为902GHz,使用容量为458GHz,使用率为50.76%,2017年实现总收入为115亿美元,2007年-2014年,全球固定通信卫星运营行业总收入由89亿美元增长至123亿美元,2015年、2016年由于在拉丁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等部分市场中,行业新竞争者逐渐进入、原有经营者区域性扩张以及价格竞争加大,导致行业总收入有所下降。随着运营商对于竞争环境的不断适应,固定通信卫星运营行业逐渐好转,2017年行业总收入有所回升。未来行业主要的发展方向是通过更大的有效载荷、更低的发射成本和其他技术创新实现单位服务成本的降低,也将带动卫星转发器使用量的增加。据Euroconsult预测,到2022年,全球卫星转发器出租容量预计能达到969.8GHz,较2017年增长111.84%,年均复合增长率16.20%。

竞争格局:国际竞争激烈,国内市场稳定,行业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从国际市场来看,由于通信卫星运营行业是资本密集型,存在产业集聚情况,截至2017年底全球共有40余家主要固定通信卫星运营商,其中按业务收入规模进行排名的前三位分别是SES、Intelsat、Eutelsat,三者业务收入合计达到行业收入总规模的52.53%。由于通信卫星运营商数量较多,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国际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根据欧洲咨询公司发布的数据,未来十年通信卫星运营行业市场规模处于持续增长的态势,全球卫星通信行业供需同步增长。从国内市场来看,目前国内仅有中国卫通、中国电信和中信数字媒体网络有限公司取得相关资质,而中国电信、中信数字媒体网络有限公司自身没有通信广播卫星空间段资源,中信网络可通过亚洲卫星的卫星资源开展业务,但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较低。整体而言,国内市场竞争格局较为稳定。

高通量卫星成为行业重要发展趋势。高通量通信卫星,是相对于使用相同频率资源的传统通信卫星而言的,主要技术特征包括多点波束、频率复用、高波束增益等。相比于传统通信卫星,高通量卫星在容量及单位带宽成本方面具有优势。以将ViaSat公司的高通量卫星与普通卫星进行对比,在容量方面,ViaSat-1卫星容量高达140Gbps,相当于63颗传统卫星的容量总和;在制造成本方面,建造费用稍高于传统通信卫星,但火箭发射、发射保险的费用与传统卫星持平;在单位带宽成本方面,ViaSat-1带宽成本仅为350万美元/Gbps,远低于传统通信卫星单位带宽成本(Ku段国防卫星:2.49亿美元/Gbps;WGS1-6:1.71亿美元/Gbps;InmarsatGX:5600万美元/Gbps);在应用方面,高通量卫星基本适用于传统通信卫星的各个领域,在宽带接入、卫星中继站、移动通信、广播通信等方面具有更广阔的竞争力和应用前景。

2.2、新需求:高清节目上星启动新周期,“动中通”最经济的通信解决方式

高清节目上星成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方向。随着高清节目制作能力的提升以及高清电视的广泛普及,高清节目已经成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方向,电视图像清晰度逐渐从标清向高清、超高清(4K分辨率)发展,同时3D电视频道也已经进入实际运作阶段,广播电视台对于广播电视节目卫星传输的带宽需求不断增加。根据Euroconsult统计,截至2017年末,全球共有8,996个高清频道由卫星播出,较2016年末的8,031个高清频道增长12.02%。同时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已开始播出超高清/3D节目,截至2017年末,全球共有84个超高清/3D频道由卫星播出,较2016年末的65个超高清/3D频道增长29.23%。

国家推动超高清视频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卫星地面系统建设有望开始新的周期。根据工信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印发的《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到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有条件的地方电视台开办4K频道,不少于5个省市的有线电视网络和IPTV平台开展4K直播频道传输业务和点播业务,实现超高清节目制作能力超过1万小时/年;4K超高清视频用户数达1亿。我们认为,随着高清节目商业运作模式的更加成熟以及用户对于高清节目认可度和使用率的提升,未来将会有更多的高清节目产生上星和备份需求,同时超高清节目对于卫星通信容量需求更大,将成为通信卫星运营行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卫星通信是“动中通”唯一或最经济的通信解决方式。“动中通”是指移动体通信,包括船载、机载、车载,由于部分地区不在通信基站覆盖范围内,使用卫星通信会是唯一或最经济的通信解决方式。高通量卫星的特点是高容量且单位带宽成本更低,更加符合不断上涨的流量市场,有望在移动通信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对于船载通信而言,全球海洋卫星通信带宽严重不足。海洋卫星的应用领域非常广阔,包括抵御灾害、船舶防卫、人员通信、海洋监管等。由于海上无法建设通信基站,所以卫星通信是实现海洋通信的唯一方式。

根据Euroconsult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球海洋卫星通信总带宽仅有66Gbps,主要在大西洋与太平洋,而海洋船舶及钻井平台共计70万条,每条船的平均带宽不足100K。高通量卫星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海洋通信能力,以更好地服务和助推海洋经济的发展,据NSR预测,配备高通量卫星终端的远洋船舶有望从2014年的6艘,增长至2023年的22000艘。

对于机载通信而言,机载WIFI普及率有望大幅提升。机载WIFI分为天地互联与局域网WIFI两种。天地互联又分为依靠地面基站(ATG)实现宽带通讯以及基于卫星的地空通讯网(SATCOM)两种形式,其中SATCOM卫星方式又分为L波段卫星通信和KU波段KA波段三种。目前国内机载WIFI普及率较低,据在线空旅网站Routehappy的测算,2017年机载WIFI已经覆盖了全球航班中超过三分之一(39%)的航程,其中美国的航空公司已有71%的航程实现WiFi全覆盖,而非美国的航空公司仅为13%。未来,随着高通量卫星的发展,高通量卫星的大容量带宽、抗干扰性强及终端易于安装满足机载通信的要求,两者的业务发展相互促进,将不断提升机载通信的普及程度,据NSR预测,至2025年全球机载后舱通信收入将由2015年的16亿美元增长至46.5亿美元,同时,高通量卫星收入占比也将由3%提升至45%。

对于车载通信而言,高通量卫星信号更稳定,覆盖范围更广阔。由于高铁途经地区通信基站密度较低,且需在各个基站间进行信号切换,地面通信信号不稳定。高通量卫星更稳定的通信信号和更大的覆盖范围能够为高铁旅客提供更优质的通信服务,有利于满足车载通信的特定需求。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止至2017年末,我国高铁营业里程25200公里,占比达19.8%(2008年为0.8%),我国高铁旅客周转量为5876亿人公里,占比达43.7%(2008年为0.2%),我国高铁产业发展迅速,车载通信需求正逐步增长。

2.3、新市场:偏远地区与“一带一路”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偏远地区选择高通量卫星,网络建设成本更低。据Avanti统计,目前世界30%的人口居住在1%的陆地面积上,消费了60%的数据流量;有45%的人口居住在地面宽带不易到达的区域,流量消费仅占15%。由于偏远地区地面网络铺设成本较高,相比而言,高通量卫星在偏远地区的网络建设成本较低,且能提供10Mbps以上的优质网速。据Avanti测算,地面宽带连通最后1%人口的建设费用是连通前95%人口的40倍,而高通量卫星的网络建设不受地域影响,更具优势。

我国仍有很多地区无法实现宽带高覆盖率,《宽带中国》明确提出利用卫星等方式解决偏远地区宽带通信问题。自2013年开始,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大力发展农村、偏远山区、海岛地区宽带建设,拉动了国内通信行业的发展。据工信部统计,2017年我国行政村通宽带的比例已经超过了96%,贫困村宽带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86%,2018年各大省市行政村宽带覆盖率已经接近98%,多省已经达到《“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目标。

尽管农村地区的宽带网络发展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仍然有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尤其是在部分深度的贫困地区和自然条件恶劣的边境地区以及离岸较远的海岛,高速宽带网络还没有完全进入,部分群众还无法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比如说在西藏,很多地方地质灾害的发生比较多,很多村庄想通宽带,但地方路不通、电不通。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西藏地区行政村宽带覆盖率只有83%,贫困村覆盖率更低,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

在中西部以及海洋地区宽带普及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中西部偏远地区尤其是新疆、西藏地区、我国南海地区,光纤难以架设,卫星宽带很具潜力。

网络服务收入呈现增长趋势。卫星固定通信服务收入主要分为转发器租赁协议收入及管理网络服务,据SIA统计,2016年全球卫星固定通信服务实现收入174亿美元,其中转发器租赁收入112亿美元,管理网络服务收入62亿美元,卫星服务收入比重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在地面设备方面,据SIA统计,2018年地面网络设备产业收入为138亿美元,占比约10%;用户设备产业收入为1080亿美元,占比约90%。近年地面网络设备产业保持快速增长2016-2018年收入分别为103亿美元、118亿美元、138亿美元,同比增长7.29%、14.56%、16.95%,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一带一路”为我国卫星通信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空间。“一带一路”(TheBeltand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截止2019年,一带一路成员国家主要有蒙古、东盟十国、西亚十八国、南亚八国、中亚五国、独联体七国、中东欧十六国,共65个国家。

“一带一路”各国对我国卫星通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类企业及重大装备、现代服务业。

1)聚焦铁路、水利水电、港口、信息通信等重点基础设施领域,提供卫星遥感监测与评估、位置信息采集、时间基准和卫星宽带信息传输等空间信息服务。

2)为资源勘探、开采、运输和监管等全过程提供空间信息支持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影响监测服务。支持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企业的产品研发植入卫星通信、导航和遥感技术和数据服务,为重大装备售后服务企业提供远程监测、远程诊断、产品维护等空间信息服务手段。

3)为金融保险企业“走出去”提供安全可控的通信保障和统一的时空基准服务。发挥卫星通信覆盖、精确定位和大范围观测优势,支持传统电信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开拓服务领域。

我国卫星通信服务业长期处于垄断水平,卫星传输服务投资加速,在“一带一路”中有希望与国际接轨。国家积极支持我国卫星运营企业与沿线国家企业联合组建产业联盟,合作开展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等相关领域服务,拓展“空间信息+”增值服务产业发展空间,自2016年10月22日发改委印发《加快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后,卫星传输服务投资加速,2017年我国卫星传输服务投资完成额达5.20亿美元,同比增长265.75%。随着成员国数量的不断增加,“一带一路”将会带动卫星传输服务更大的空间。

3、优质的卫星与客户资源为公司未来增长奠定基础

3.1、卫星资源:丰富的卫星资源,转发器使用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亚洲第二大、世界第六大固定通信卫星运营商。公司作为我国卫星资源实现全球覆盖的主要载体,已经发展成为亚洲第二大、世界第六大固定通信卫星运营商,拥有优质的通信广播卫星资源。截止至2018年公司运营管理着16颗商用通信广播卫星,拥有的卫星转发器资源涵盖C频段、Ku频段以及Ka频段等,其中C频段、Ku频段的卫星转发器资源达到540余个,Ka频段的点波束有26个,卫星通信广播信号覆盖包括中国全境、澳大利亚、东南亚、南亚、中东、欧洲、非洲等地区,可以为我国“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服务。

优质的通信卫星资源与丰富的频率轨道资源。公司目前共运营管理着16颗商用通信广播卫星。其中,中国卫通本部运营中星6A、中星6B、中星6C、中星9号、中星9A、中星10号、中星11号、中星12号、中星15号、中星16号,亚太通信运营亚太5号、亚太6号、亚太7号、亚太9号、亚太6C、亚太5C。中星6A、中星6B、中星6C、中星9号、中星9A属于广电专用星,中星6A、中星6B、中星6C为广播电视传输卫星,用于地方电视台或有线电视网接收上星频道的节目信号,再通过地面有线网将信号传送给个人用户;中星9号、中星9A为广播电视直播卫星,用于“村村通”“户户通”等用户直接接收广播电视节目。其余卫星主要用于通信业务,其中中星16号为我国首颗高通量卫星,相比其他卫星拥有更大的带宽容量,可为我国用户提供优良的宽带服务。

转发器使用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灵活应对市场环境变化。据公司招股说明书披露,公司2016-2018年常规卫星转发器(C频段、Ku频段)的使用率分别是66.85%、69.89%、66.59%,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50.76%(数据来源:Euroconsult,2017年全球固定卫星转发器使用率);公司2016-2018年常规卫星转发器带宽数分别是16.3GHz、17.3GHz、19.5GHz,同比增长6.45%、12.6%。

从全球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由于卫星技术的进步,卫星供应增多,市场竞争加剧,全球卫星通信运营业处于转型调整期;

对于境内业务,由于中星6A、中星6B、中星12号等卫星资源使用率已趋于饱和,境内转发器资源相对紧缺;

对于境外业务,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为抢占市场,提高转发器使用率等,公司对于带宽冗余度较高的资源,采用了适当降低单价的策略;

对于新技术,公司的Ka高通量卫星目前正处于地面网络系统测试和商业试运行阶段,待市场成熟,公司的高通量卫星业务有望实现规模发展。

3.2、客户资源:长期稳定的大客户关系,广电及政府、特定客户为主

长期稳定的大客户关系,市占率高达80%。公司凭借高品质专业化的服务能力获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取得了市场先发优势。目前,公司已与广电相关单位、电信运营商、政府部门、国防单位以及金融、交通、石油等领域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据招股说明书披露,公司市场占有率达到80%,是国内市场最主要的卫星空间段运营服务供应商。2018年公司前十大客户主要包括境内外电信运营商、广电相关单位、特定用户、境外广播电视公司等,上述客户在所处领域均具有较高的市场地位,且营利性主体均具有较大的收入规模,除字节跳动有限公司外,其他主要客户采购卫星空间段运营服务主要用于广播电视传输、通信信号传输等,对于公司产品具有长期的需求,与公司保持了长期合作关系并按年签订购销合同。

销售方式:直销为主,代销为辅。公司的销售方式主要分为两种,直销和代销,其中代销主要是在拓展境外业务时采用,占比相对较低。2016-2018年公司直销比例分别达到91.96%、95.02%、92.49%。

客户结构:金字塔结构,广电及政府、特定客户为主。从客户交易规模来看,公司客户交易规模呈现金字塔结构,交易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的客户数量较少但数量稳定,占收入比重较大,交易规模在1,000万元以下的客户数量较多,占收入比重相对较小;从客户类型来看,交易规模在1000万以上的客户,以广电单位及政府、特定用户较多,占比接近50%。

3.3、业务布局:积极建设高通量卫星,推动综合信息服务能力

积极建设高通量卫星,打造中国特色的Ka宽带卫星商业应用模式。2017年,公司成功发射我国首颗Ka频段高通量卫星中星16号,具备了国际先进、自主可控的卫星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目前Ka高通量卫星处于地面网络系统测试和商业试运行阶段。在卫星系统建设方面,公司于2019年8月19号发射中星18号高通量卫星,届时将实现卫星互联网对我国全疆域的覆盖,2021年前后,计划再发射2颗超大容量静止轨道高通量卫星,在增强对国土、海洋覆盖的同时,实现对“一带一路”的基本覆盖能力,与此同时,公司正在积极推动低轨星座试验和建设,构建静止轨道高通量卫星与低轨互联网星座相结合的全球覆盖、天地融通、随遇接入、应用丰富、安全可靠的卫星互联网体系,卫星互联网服务与地面网络服务将深度融合。在产业应用方面,公司积极与国内互联网企业合作,形成Ka宽带卫星服务的互联网应用商业模式;与国内电信运营商合作,形成互联网接入业务分成模式;与航空公司等行业企业合作,形成共同运营模式,拓展卫星应用服务领域。

2019年3月10号,中星6C卫星成功发射,目前正在开展在轨测试工作,未来中星6C将成为4K超高清业务的主力星,为4K和8K等超高清业务提供优质的卫星资源保障。

加速建设电信级宽带卫星基础运营平台,推动综合信息服务。公司正加快建设电信级宽带卫星基础运营平台,依托第一颗Ka高通量卫星中星16号和后续多颗高通量卫星以及我国第一个电信级宽带卫星基础运营平台,打造了“中星无限”品牌,形成“天地一体”全覆盖的宽带网络,融合地面宽带通信,解决我国老少边穷地区和教育、医疗等特殊用户群体的宽带互联网接入问题,进一步缩小数字鸿沟;此外,公司积极向最终用户提供机载通信、船载通信和车载通信服务,通过开展星地一体化宽带互联网服务,创新卫星应用模式,满足通信和互联网接入需求,探索天基信息为特色的“通、导、遥”结合的“感传智用”信息系统集成和应用能力,大力开拓智慧行业、智慧区域市场,以业务开发带动能力形成,进一步拓展综合信息服务的市场空间,实现由卖资源向卖服务的转变。

以中星无限Ka卫星宽带网络为例,在个人/家庭宽带接入方面,可实现为山区、戈壁、沙漠、草原、岛屿等无法接入地面网络的偏远地区农户和牧民等个人/家庭提供快捷便利的宽带互联网接入服务,可支持高达100Mbps下载和12Mbps上传的网络带宽;在大交通方面,可支持飞机、船舶和高铁等特定场景宽带接入,每架飞机/船舶的网络接入能力可达到100Mbps以上。

3.4、财务分析:毛利率保持稳定三费率低,经营管理效率高

毛利率对比:公司毛利率与同行上市公司相比相对较低。原因是部分卫星使用率低导致毛利率较低,剔除影响后毛利率达到行业平均水平。1)星9号、中星9A卫星用于“村村通”“户户通”等用户直接接收广播电视节目,被国家主管部门界定为广播电视专用卫星,节目上星需国家主管部门审批,电视节目上星进度较慢,导致卫星使用率低;2)中星15号、中星9A分别于2016年和2017年发射,且均为新增卫星,目前仍处于市场培育期;3)中星11号由于市场拓展未达预期,卫星使用率较低,已于2016年6月30日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因此,在剔除了中星9号、中星9A、中星11号、中星15号、中星16号卫星对于公司毛利率的影响后,公司的毛利率水平达到了52.71%与亚洲卫星基本相当。

分产品毛利率:公司2016年-2018年,卫星空间站运营毛利率分别为44.92%、46.57%、43.60%,毛利率较高;卫星空间段运营相关应用服务的毛利率分别为19.78%、22.52%、19.92%,均保持在稳定水准。主营业务成本主要是卫星资产折旧等固定费用,使用率增加毛利率提高。由于通信卫星运营行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固定资产金额较大,固定资产折旧等固定成本占营业成本的比例较高,变动成本占比相对较低,因此边际贡献率较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提升卫星转发器使用率能够增加营业收入,但折旧等固定成本不随使用率提升而变动,因此毛利率将得到提高。

地区毛利率:境外卫星使用率较高,境外销售毛利率更高。境外业务毛利率在2016-2018年分别达到46.18%、48.01%、48.69%,略高于境内40.78%、45.87%、41.12%,且近年来处于稳定上升的趋势中。主要开展境外业务的亚太5号、亚太6号、亚太7号、亚太9号卫星转发器使用率较高,相应的毛利率水平较高;开展境内业务的中星9号、中星9A等卫星转发器使用率较低,中星16号目前仍处于地面网络系统测试和商业试运行阶段,对境内业务整体毛利率水平影响较大。

费用率对比:公司财务费用率较低,销售费用率与同业上市公司相当。公司与可比公司亚洲卫星相比,期间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较低,主要是由于公司银行借款的金额相对较小且银行借款主要用于资本支出项目,财务费用占营业收入的金额较小。公司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含研发费用)的合计金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与亚洲卫星管理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相比,不存在显著差异。2016-2018年公司管理费用率保持在8.35%、9.79%、10.47%与同行业上市公司基本持平,财务费用率为0.05%、0.58%、-3.32%均低于同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良好。

各项费用率:公司精细化管理,财务状况良好。公司近年来管理费用率降低后呈平稳趋势,近三年来分别为5.40%、6.26%、6.58%,表明公司将理念层层传导,责任层层落实,企业发展目标与部门目标、个人目标方向一致,大力提升公司管理效率。销售费用率稳中有升,近三年来分别为1.50%、1.63%、1.93%左右,主要与稳定的大客户合作模式有关,在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拓展新客户,实现可持续发展。财务费用率十分低,甚至为负,近三年来分别为0.05%、0.58%、-3.33%,表明公司现金流充足,经营状况良好,负债情况健康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4、募投项目:建设中星18号卫星项目

公司本次拟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不超过40,000.00万股人民币普通股,发行价为每股2.57元,建设中星18号卫星。中星18号卫星是中国卫通新增频率资源卫星,是一颗具有多频段、多波束、多功能的卫星。

公司发射中星18号主要有以下目的:1)意在实现传统卫星通信系统向高通量卫星系统的转型,增强国际竞争力。2)大力拓展卫星通信领域,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保障国家卫星通信安全。3)组网实现国内Ka频段全国覆盖,为“互联网+”和“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5、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5.1、盈利预测

公司目前共运营管理着16颗商用通信广播卫星,其中中星16号和刚发射的中星18号是高通量卫星,相比其他类型的卫星拥有更大的带宽容量。公司作为固定通信运营商,主要收入来源是通过向客户提供卫星装发器上的带宽资源,因此,“使用率”是衡量公司运营情况的关键指标。由于折旧等固定成本不随使用率提升而变动,卫星带宽资源的使用率越高,公司营业收入越多,毛利润越高,具备较强的规模效应。

通常,一颗商用通信卫星的使用寿命是15年,由于境内境外客户使用率有差异,对于境内客户而言,在运营期第一年使用率约为30%,之后逐年上升;对于境外客户而言,在运营期第一年使用率约为0-20%,之后逐年上升。

因此,我们依据招股说明书披露的相关信息,根据卫星的发射时间、覆盖范围、卫星类型、拥有的频段等,对公司17颗(正在运营的16颗+刚发射的1颗(中星18号于2019年8月16号已发射升空))商业通信卫星的常规频段(C、Ku)的使用率进行测算,测算结果如下:

根据卫星类型及其使用率,测算得知公司2019、2020、2021年营收分别是28.26亿元、29.94亿元、31.76亿元,同比增长4.91%、5.95%、6.08%。其中,广播电视业务收入10.45亿元、11.02亿元、11.60亿元,同比增长2.70%、5.49%、5.29%;通信、应急保障业务收入15.28亿元、15.96亿元、15.54亿元,同比增长4.34%、4.49%、-2.69%;其他业务收入2.52亿元、2.94亿元、4.62亿元,同比增长18.22%、17%、56.08%。

……

(报告来源:中泰证券)

登陆未来智库www.vzkoo.com获取本报告及更多卓越报告。

立即体验请点击:「链接」

文章来源: https://www.toutiao.com/group/673133998919752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