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下,巨头为何青睐便利店,是发现蓝海?还是控制战略要地?

2019-01-16 00:23发布

零售的最终还是交易,需要在供应链、商品采购、终端运营等成本可控的基础上寻求技术最优解决方案,或许应该

2018年,对于便利店来说有些尴尬!

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报告“中国便利店景气指数”中

可以看出,全国便利店行业呈现“下降”趋势

突发很多暴雷事件!

其中

领家、131便利店均因资金周转等问题出现大面积关店

原本小型的夫妻式的便利店也是困难重重

关店迫在眉睫!

是整个行业的造血能力不足

还是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与此同时,随着马云的新零售概念的提出,在政策的支持和资本的推动下,转眼间便成为新的风口,巨头不断涌入!好邻居等品牌主动进行技术革命迅速升级门店迭代,便利蜂、苏宁小店等巨头新品牌也迅速加入市场,进行迅猛扩展市场。

随着马云的新零售理念的提出,2018年12月,传出阿里巴巴在便利店行业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布局。

似乎,在从传统零售向新零售的转型中,便利店成为了重要一环。但是,在面临店面租金、人工成本快速上升的环境下,如何提高便利店的运营效率、提升供应链能力等,成为大家必须解决的问题。

便利店的来由及发展情况


1992年10月,中国大陆第一家便利店“7-eleven”在深圳开始营业,开始了连锁便利店在大陆市场的发展之旅。后续日资、台资便利店不断在上海市场登陆,由于社区商业的繁荣发展,上海的便利店出现迅猛发展。到2001年,上海的便利店就增加至2000多家,5年后迅猛发展到4000多家。到2012年,上海的便利店数已经接近7000多家门店。


于2003年,好邻居便利店进入北京发展,后因前景不明退出市场。转由港资方港佳控股接手。

次年初,7-eleven便利店便开始进京发展,随着北京加快城市发展、地铁线路的开通,出现大量的商务区和写字楼,加上奥运会的临近,使得7-eleven的零售+餐饮的模式得到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巨大成功。

随后

便利店的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预示着新一轮洗牌的到来。从2012年开始,全家、罗森、7-eleven、好邻居、邻家等等都出现大面积的关店浪潮,关店数量大到几十上百家之多。

其中

2018年,邻家便利店因出资方善林资金链断裂,出现突然失血,一夜之间便关店达到168家之多,迅速衰亡。

同年9月,131便利店也同样因春晓资本出现问题,创始人失去联系,突然晕厥,出现大量关店。

11月,规模最大的全时便利店也出现大量店面无法供货现象,据传正在不断寻求出售或者资本补血。

据数据显示,2017年后,便利店这个“小而美”的行业,还是受到了来自资本市场的青睐,其中融资项目超过70多项,涌入资金高达100亿人民币。today、131、邻家、见福以及西安每一天等等品牌获得资本投资,而便利蜂、好邻居更是获得投资者的不断加码。

好邻居CEO陶冶分析,称:很多倒下的便利店,除去资金链断裂直接原因外,还有就是自身没有形成造血功能,或者正处于“养店”阶段,而资本由于背负成本时间过长、盈利困难等出现暴雷,从而导致便利店失血衰亡。

从业务上来分析,连锁便利店都是需要规模化来盈利,然而,规模化后,对于店面选址、供应链能力、系统能力、人员培训等等都要求极高。

便利店行业最大的痛点,在于对供应链的管理能力。如果库存周转率低、运营效率低下,人员培训跟不上,都会造成毛利的降低。因此,一旦上游资金链出现问题,关闭门店止损是必然的选择。也正是如此,尽管便利店行业每年有百分之十几的复合增长率,依然最容易受到资本的抛弃。

便利店,遇资本加持,快速扩张!但是,如何做到速生且不朽,是每个便利店品牌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便利店的技术变革和附身,看似必然选择


说到了便利店品牌需要通过规模化来实现盈利,而规模化就必须要完善供应链管理能力。因此,便利店对技术的变革和附身是必然的。无论是沃尔玛、7-eleven,亦或是亚马逊,其实在商品的管理上,一直都在不断的应用新技术,以突破运营成本的限制,并且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

在80、90年代时,7-eleven就用了自己的ERP系统、区域系统以及POS系统,其中沃尔玛更是用50年的时间来完善供应链端的技术变革,同时还在1987年,倾公司之力发射全球第一颗商用通信卫星,以便对全球4000多家店面里面所有商品的进销存货信息进行统一标准化管理,正因如此,沃尔玛得到了更加巨大的发展。

近些年

随着电子商务的下沉,似乎线上线下一体化成为一个新的热点和风口,传统的零售开始尝试电商项目,结局大多数都是以失败告终。然而,线上的电子商务公司,也开始意识到发展的瓶颈以及获客成本等问题,开始突然发力线下。于是,喜士多与天猫联姻,好邻居则选择京东,结果是便利店一度成为了电商平台的包裹自提点。

面对年轻人不断的往线上走,而作为线下的零售店既竞争不过,又不得不去拥抱这一发展趋势。正如好邻居CEO所说:作为便利店更多的是希望能与顾客在互联网上更好的去交流沟通。不管怎么样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优秀的便利店连锁品牌通过技术提升管理效率是必然的。

也正因此,搭建属于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以及依靠数字技术推进的运营管理系统来升级便利店,让“零售”与“技术”结合,从“人--货--场景”的数字化重构,塑造出一个新便利店形势--“数字便利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阿里、京东、苏宁巨头入局便利店的发展境况



电商巨头们希望能通过2B的方式来改造夫妻小店,想通过全国性的供应链体系打破便利店的地域性难题。但是困难重重,在不同地区、不同业态下,供应商都有不同的价格,很难做到统一标准化,注定了供应商在跨区域性的能力上都是很有限的。

尽管

京东、苏宁的供应链优势是3C产品,与便利店相比,完全不一样,便利店讲究的是一个进货后折零销售的问题,环节就比大卖场、电商又复杂得多。当然,如果企业有能力搭建一个全国性的供应链体系肯定是一个优势。

阿里入局便利店形势,相比来说就比较简单,直接投资入股或者收购的形式,看起来是比较稳妥的一种形式。同时,也在布局自己的天猫小店品牌。


京东,在开始便利店入局的时候,刘强东曾喊话,说:“未来京东要开几万家便利店,在全国”。采用的模式是招商和直营的方式,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直营的门店数量还是比较少的,招商加盟的比较多,更多是为自己的快递包裹做铺垫,而且加盟的费用还是不低的,然而,没有过多久,就被网上爆出京东便利店的招商加盟是一个坑,以至于现在京东便利店的项目已经销声匿迹了。


而苏宁则是以直营的方式进行便利店行业,苏宁董事长张近东在2018年年末,更是高调宣布未来苏宁小店的开店数量要达到20000家,为此据网传苏宁卖掉其持有的阿里巴巴的股票,套现140多亿元,是不是在为苏宁小店发展做现金储备呢?然而,目前网上的信息来看,目前不见得苏宁小店在发展模式和系统、供应链、人才储备上有任何明显优势,目前还是处于一个比较亏钱的状态,有数据显示,苏宁集团在苏宁小店这个项目上,单某个小管理中心地区60多家门店半年的亏损金额就达到1400万之多,如果在全国扩展,达到20000家门店时,预计亏损金额会达到80亿元。


总而言之,在零售行业,都是能够看到同样的终局结果,都是希望能通过技术将管理经营、供应链数字技术化,怎么去演变和实施?实施时间周期多少?没有明确答案?

从本质上来说,零售无论是新的,还是传统的,都是构建交易行为。目前,还没有一个企业能作出一个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让所有人完全适应。更多的是一些碎片式的方法和程序系统来解决门店的运营管理中的一些问题。

作为精明的商业巨头领袖们,入局便利店行业,可能具有更加深远的战略目的和目标吧!希望他们都好运吧!


欢迎大家留言交流,谢谢!!

文章来源: https://www.toutiao.com/group/664661245713553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