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23日电(孟竹) 记者从北京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获悉,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也称北京亦庄)通过“政府签约落地、孵化载体承接、企业自主对接”等多种方式,积极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近三年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项目数量总计340余项。
在今年的“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北京亦庄会场上,数字光芯独立自主研发的新型工业数字光芯片引起诸多观众驻足观看。这款芯片可用于工业数字曝光、用来形成电路板上的电路图和芯片上的晶体管图案,具有1000万像素分辨率,性能已达到国外同样用途产品的5倍。落地北京亦庄后,2020年有望提升到4000万像素,并实现设计、流片、封装、测试、集成、设备、工艺的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在关键指标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数字光芯惊艳“出道”的背后,是经开区通过中试基地招商方式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经开区通过对接“三城”高校,发现了来自中科院的这一项目的中试需求,依托已经挂牌的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制造与验证中试基地,将项目吸引并落户,帮助企业跨越了从实验室到规模生产的“达尔文之海”。
据介绍,目前经开区已经形成了“政府签约落地、孵化载体承接、企业自主对接”三种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落地的转化方式,近三年落地项目数量总计340余项。2019年上半年,更是与“三城”不断深化合作,持续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数据背后,是经开区以“上有源头,下有落地”为指导,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上的持续发力:进一步加强精准对接,让科技成果“找得到”;着力优化服务环境,让科技成果“引得来”;全力完善承载条件,让科技成果“落得下”。
为让科技成果“找得到”,经开区加强精准对接,持续强化政府间合作,联合海淀区参与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设立,攻关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 “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与中关村联合出台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政策,采用1:1配套方式,共同支持生物医药项目在开发区转化落地。持续拓宽与高校院所间的合作渠道,牵头经开区创新中心与北大、清华等7家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开展对接工作,建立成果转化项目库,入库项目达611项;与首都医科大学协议推进首都医科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首科医谷落地开发区;加快推进中关村前沿技术创新中心(亦庄)建设。
为让科技成果“引得来”,经开区建设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先导基地,聚焦“三城”科技成果,抓住前沿、颠覆、填补空白、解决“卡脖子”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突出高端研发在海淀区、成果转化首站在亦庄,通过空间、基金、政策等支持手段,吸引成果落地。不仅如此,经开区还扩容科技基金,修订发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将科技基金规模从每年2亿元扩增至5亿元。
为让科技成果“落得下”,经开区推进20个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以四大主导产业为驱动,依托区内中芯国际、京东方、泰德、北京奔驰、北汽新能源等龙头企业、战略性新兴企业,主动对接三大科学城,联合国内外重点高校及科研院所,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在集成电路制造、互联网关键技术、新型显示技术、微机电系统、基因技术、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无人科技、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领域,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目前已有15家创新中心实现挂牌,年内将实现大数据经济技术创新中心、生命健康产业创新中心等5家创新中心挂牌,重点推进智能制造、微机电系统等3家创新中心进入市级行列。推进10个中试基地建设,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引导建设、定制厂房等方式,挂牌建设一批规模化中试基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已挂牌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创新辅料制剂等6家中试基地。
未来,经开区将聚焦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继续深耕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推动完善和发布实施《关于共同建设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先导基地的行动方案》,把先导基地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创新资源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中枢;打造20个掌握行业关键技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级、市级创新中心,实现与源头性机构的资源嫁接与创新协同;扩大中试基地规模,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推动临床研究医院建设,支持建设标准厂房、通用类研发用房,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承载能力;做优创新配套服务,通过搭建应用场景、打造科技金融支撑体系、升级服务平台、进一步细化政策等措施,优化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环境,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
(责编:孟竹、鲍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