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重要发源地,也是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阵地。记者从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8年中关村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近1/3,近7成辐射到京外地区。未来中关村将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打造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到2022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到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中心;到2050年,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据介绍,建国以来,中关村与新中国同行,在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对科教资源进行战略布局,为中关村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上世纪80年代初,中关村形成了“电子一条街”,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历经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发展阶段,在改革实践中积极探索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新路子。
在深化改革上,中关村发挥着“探路者”作用,在创办民营科技企业、推进股份制改革、企业海外上市、设立创业引导基金、地方科技园区立法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具有破冰意义的改革,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的案例。
在自主创新上,中关村发挥着“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先后攻克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曙光超级计算机、中文搜索引擎、人工智能芯片、无人驾驶平台、高端医疗器械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移动互联网、计算机视觉、无人驾驶、高清和液晶显示技术等领域走在国际前列。截至目前,中关村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超过11万件,创制标准9500多项,分别是2012年的5倍和3倍。2018年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4957.8亿元,占全国近1/3,近7成辐射到京外地区。
在创新企业培育上,中关村发挥着“策源地”作用,先后诞生了联想、百度、京东、小米、京东方、寒武纪、地平线、旷视科技等一批代表性科技公司。目前,示范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2万家,上市公司349家,独角兽企业82家,约占全国一半,天使、创投发生金额与投资案例均占全国1/3以上,产业联盟和协会600多家,形成了独特的中关村创新创业文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升级发展,2018年新创办科技型企业近3.2万家,平均每天新设立约90家。
此外中关村还在在新兴产业发展上发挥着“增长极”作用,在扩大开放上,发挥着“桥头堡”作用。中关村培育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智能制造和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交通、新兴服务业等六大新兴产业集群。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超过2万亿元,大数据、信息安全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第一,集成电路设计收入约占全国三分之一,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中关村率先实施外籍人才绿卡直通车、外籍人才绿卡积分评估等人才新政,实施中关村高聚工程,目前,中关村留学归国人才和外籍从业人员超过4万人,占全国的19%。
据悉,下一步中关村将进一步强化“创新引领、改革示范”的定位,发挥好创新驱动发展的旗帜作用,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加强自主创新,着力强化示范带动,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打造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具体有三个阶段性目标:到2022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到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中心;到2050年,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近期中关村将大力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原创与颠覆性技术,加快培育世界级领军企业、独角兽、行业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形成2—3个具有技术主导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同时制定实施集成电路、工业智脑、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重点产业政策,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各行业深度融合。着力推动一区多园统筹协同发展,优化示范区空间布局,制定实施十六园优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分园高端化、特色化、协同化发展。针对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打造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升级版。以最大限度释放科教人才资源潜力为重点,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技金融结合、支持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等方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北京行动计划,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关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