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8月9日上午,首届中国人工智能峰会暨多媒体信息识别技术竞赛成果发布会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举办,31个单位35支队伍荣获A级证书,包括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唇语识别系统”在内的16个项目获评AI创新之星。
本次竞赛评选主要围绕“深化融合应用、培育发展动能、构建生态体系”等方向,聚焦人工智能在互联网、安防、教育、医疗、交通、零售、金融、制造等领域创新程度高、应用价值大、示范效应强的项目,突出创新的AI解决方案设计、可靠的项目落地、丰富的实战应用案例等指标,代表了我国多媒体信息识别技术的最新发展水平。
本次竞赛由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共同指导,厦门市政府主办,是国内首个综合性大型人工智能赛事。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认为,这标志着我国在综合性大型人工智能赛事组织和运营方面迈出了“从0到1”至关重要的一步。通过竞赛,能较好了解当前国内多媒体信息识别领域的能力和水平,为今后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据介绍,本次竞赛得到了人工智能相关企事业单位积极的响应,参赛队伍包括企业单位122个、高校46个、科研院所12个,既吸引了阿里、百度、科大讯飞、商汤等人工智能技术领先企业,也包括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等知名高校和科研单位。本次竞赛还吸引了不少个人、创业团体参赛,这对于激发研究活力,培育壮大创新动能,推进我国多媒体信息识别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比赛项目涉及人工智能多个技术方向,综合性比较强,囊括了当前互联网多媒体领域中的一些技术难点和前沿创新方向,构建了较为完备的体系框架。从国际上来看,目前仅有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谷歌等举办过覆盖较多领域的综合性技术大赛。虽然本次竞赛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数据规模基本达到或超过了国际同类比赛的数据规模。
倪光南认为,本次竞赛项目指标设计兼顾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两个方面,参赛队伍在这两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呈齐头并进的态势。同时,竞赛采用“公有云+安全屋”作为在线竞赛环境,既便于参赛选手远程参加比赛,同时也可以保证数据安全不泄漏,为比赛营造了安全、公平、方便快捷的赛场环境。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事关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本次竞赛的结果反映出我国在人工智能发展领域的不足,也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比赛参与热度来看,行业应用前景及技术门槛导致参赛项目冷热不均。例如人脸识别有56支队伍参赛,是比赛中参与度最高的热门项目,这表明近年来随着深度神经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脸识别在各行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而群体行为识别则只有5个参赛厂家参与并提交了比赛结果,这是由于该项比赛应用场景只在部分特殊行业才有应用,且有一定的技术门槛,需要在后续的比赛中加强引导。
从行业技术成熟度来看,部分行业趋于成熟,部分行业仍需加强。人脸识别、同源图像检索、旗帜识别、标志识别、地标识别、特定物体识别这些赛事的参赛队伍都在20支以上,从比赛成绩来看,人脸识别和同源图像检索的综合评价指标都不低于95,4项检测识别任务的综合评价指标不低于87,这表明上述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其中旗帜识别、标志识别、地标识别、特定物体识别这4项技术已经应用较为广泛,可以在后续比赛中取消。而人脸识别、同源图像检索技术在复杂场景下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后续的比赛设计可以更加贴近复杂应用场景。
同时,特定行为识别、群体行为识别、手写OCR(光学字符识别)等项目的参赛队伍均未超过10支,从比赛成绩来看,这几项比赛成绩的综合评价指标也低于60,这几项比赛项目的技术水平还有待于培育和提升。在后续的比赛中,既要保持测试项目的技术难度在引领技术发展方向上的前瞻性,又要考虑到目前业界的普遍技术水平,做到难度适度、兼顾引领、循序提升。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巨大,人工智能发展有了非常好的沉淀,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具备政策优势、海量数据资源优势、应用场景优势和青年人才优势,“希望多媒体信息识别技术竞赛进一步与国际比赛接轨,成为权威的竞赛平台和引领人工智能发展方向、与行业应用深度融合的平台,全面推动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薛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