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牛车网]
目前,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兴起,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换电模式之争再一次被提到了关注度较高的位置。当前国内市场的新能源汽车以充电方式为主,而换电模式仅存一小部分在汽车市场中。随着电力改革的启动以及换电技术等方面的重大改进,充换电模式再一次掀起热议,但是对商用车来讲,换电模式完全是一种赔本赚吆喝的买卖。
虽然政府开始鼓励换电,换电与充电也基本上取得了平等的待遇,但是这对不同的产业模式来讲还要有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对商用车企业来讲,换电模式与乘用车有着明显区别,两者不能同一而论。
为何要这么来说,从换电的“鼻祖”来看,2008年最早的一家换电企业应该是来自以色列电动汽车生产商Better Place,他曾提出的换电模式经营成为当时的热点话题,提出车主在进入Better Place换电站可以通过机械手在三分钟内完成自动进行换电业务。
现实情况是,在融资8.5亿美元;得到通用、克莱斯勒和福特三大汽车制造商认可;以色列前总统的支持下,这颗耀眼的新星犹如昙花一现,2013年宣告停止运营。原因很简单,各车企之间的电池和电池管理系统(BMS)不一致,根本无法实现自动换电模式。
继而,特斯拉也曾试图走换电路线,虽然建成了美国东西海岸的超级充电站线路,但现实情况是消费者的用车场景完全用不到换电模式。对续航400-500km的特斯拉来讲,Musk表示未来将不再推行换电模式。
海外情况如此,那么国内呢?
在2011年国家电网和众泰汽车曾在杭州主导换电模式,南方电网、中国普天和比亚迪也在深圳主导充电模式,就连宇通客车也曾主导过类似项目。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在执行中标准不一致、垄断质疑等等声音,让换电模式退居二线,充电模式成为主导。
说到原因,一方面依旧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没有主机厂的支持,换电模式终将无法推广。这是一个技术投入与产出比的利益链,谁都不愿将自己的核心技术免费无偿的提供给广大“受众”。连燃油车的核心技术都是在探索阶段,而这种新能源技术又怎么能够推广开。
另一方面,从当前的用车场景来看,商用车与乘用车完全不同,如果在电池技术有瓶颈的情况下,换电模式或许还能存在,但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如今还有多少企业愿意为换电买单?拿我们日常的手机举例,在10年前或许还会准备备用电池,但如今呢,快速充电技术的进步早已弥补了这一不足。
第三是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如果采用换电模式,也就意味着企业要将所有的产品线重新规划、换电的车型要进行重新开发、测试、试验,市场需求量要足够、换电站的建设要同步、而这些一一实现起来,整个产业的周期性布局相比电池技术的研发周期,个人来看并无多少差别。
从建设充电站的规模与速度上、充电的便利性、时长、效率上、电池成本的下降上、单次续航能力的提升上,未来商用车完全没有必要在换电模式上讨论来讨论去,有这个时间,电池早已充满了,还换什么?对于乘用车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