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社会中,确保网络安全(Network Security)是指对网络系统中的硬件、软件及相关数据进行保护的必要手段。虽然常规应用的网络涵盖通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等,囿于笔者知识掌握的局限性,下面仅仅谈及互联网络安全。
如果互联网络因为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遭受破坏,那么将导致网络系统的非正常运行、瘫痪或者暂时中断,从而引起网络服务的错误提供或者终止。现代社会中,上述情况的出现是不容忽视的。
今年1月24日,江西省妇幼保健院遭遇勒索病毒,一度引起人们的恐慌;2月6日,上海某公立医院的网络信息系统被拉黑,黑客勒索价值2亿元以太币;2月24日,湖南省儿童医院的数据库疑似中了病毒,所有数据文件被加密,导致网络服务瘫痪,影响患者就医。这些都是网络安全失控的典型案例,触目惊心。
从本质上而言,网络安全由于客观原因被破坏,往往易于修复;但可怕的是,某些黑客出于主观原因对网络中的信息和数据库进行恶意破坏。从网络攻防的技术层面考虑,作为黑客“攻”的一方常常利用系统漏洞乘虚而入,而作为网络“守”的一方却常常“亡羊补牢”,因此具有被动性。怎样从根本上变被动为主动呢?其实,从网络攻防的公平性考虑,作为黑客“攻”的一方往往占据“天时地利”的优势,因此守的一方必须充分利用“人和”优势。那么,身份认证是在边界模糊且存在系统漏洞的体系下的一个最重要防护手段。传统的身份认证依靠账号和密码,但随着黑客攻击手段眼花缭乱的变化和升级,危险因素日益增加。因此,需要有新型技术手段来进行身份验证,确保怀有恶意的黑客无处遁形。
2018年9月5日,《公安机关互联网安全监督检查规定》由公安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 2018年11月1日该规定开始施行。施行的新规加大了对恶意破坏互联网络服务与信息安全行为的处置力度,这也说明网络安全是确保信息社会健康发展的保障。但必须考虑的是,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必须采用“主动型”新技术手段来确定上网人员身份,从而保障网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