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硅星闻
作者/SD
下地铁后,扫码解锁一辆共享单车,五分钟就能骑到家门口,绕过面前拥堵的车流;在商场逛着逛着手机没电了,随手租一个充电宝,自信地继续玩儿……
对于所有中国居民来说,这都是正常操作;隔着一个太平洋,原来这些东西美国也有。
共享单车
不过在美国,这些设备都稍微有点“变种”。
比如共享单车,最早在美国也流行过,2017年的时候全美有好几万台。但是架不住美国人追求效率(或者纯懒),在他们发现还有电动滑板车可选以后,迅速地抛弃了单车——2018年数据来看,现在整个美国没太多人还在骑无桩的共享单车,可共享电动滑板车却成了最新的香饽饽。
这些共享电动滑板车骑起来比单车还简单,蹬上几下、再按个按钮就能加速,最高时速可以到25公里/小时,一般人蹬自行车根本不可能有这个速度。而且电动滑板车相比于单车,对技能的要求很低,会解锁就能骑,会按钮就能加速,且在上下坡的时候一点都不费劲,轻轻松松就能体会风驰电掣的感觉。
不过到了美国,共享出行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一般解锁就要一美元,之后每用一分钟0.15美元,大概用上十分钟,就得花上17、8元人民币。如果不小心停在准许的区域外,可能还有20-30美元(约135-200元人民币)的罚款。
共享充电
共享充电也是一样,在硅谷最大的Mall里,已经有免费的充电柜。
不过美国版共享充电使用起来比中国要繁琐不少:没有扫码选项,只能手动(在不太好用的触摸屏上)输入自己的手机号,以及相应的验证码,并在商场提供的入驻品牌图片里选中代表自己的“密码图片”,然后把手机放进免费充电柜中。
这可能是因为在美国,移动扫码还不普遍,针对不同机型的消费者没有一个“一统天下”的身份认证方式,手机号是最安全的选择,但不够灵敏的屏幕又影响了体验。
Veloxity就提供这样的充电柜,主要针对不同的B端商户,比如商场、手机店等等,买下一个充电柜的价格约为4600美元,假如为了某次活动而租用一台,价格在750美元到900美元不等。
还有GoCharge、ChargeItSpot之类的公司,提供的都是充电柜的租赁服务。对于美国较低的人口和更低的人口密度,充电柜也许已经足够。
其他“copy from China”(复制中国)的服务
除了共享服务以外,美国也在渐渐兴起一股熟悉的“懒人风”: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不同的递送、代餐等方向上尝试。
比如Instacart,主打生鲜递送;还有DoorDash和Uber Eats,是美国版的外卖app。只不过没有了中国的低价劳动力,外卖价格比堂食要高上30%-40%,而且种类相对单一,一般都需要开车递送,需要等比较久。
美国电商巨头Amazon也在不断打磨自己的服务,以回应用户“解放时间和精力”的需求——买下美国知名有机超市Whole Foods,将产品和Amazon自营产品共同丰富生鲜递送服务Amazon Prime。
除此之外,还有公司在开发各类懒人“代餐”,比如号称可以代替主食的Soylent,里面有碳水、脂肪、蛋白、钠、钾、钙等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曾经在众筹网站上筹得300万美元,还曾获得美国知名风投Andressen Horowitz的投资。现在官网上售卖的是液体版本,一瓶4.5美元(约30元人民币),大概就是成年人一餐的量。
总体而言,和中国遍地开花的共享设备不同,现在这些共享设备和新兴服务大多都在人流密集的旅游城市或者大型城市。圣地亚哥、迈阿密、三藩、芝加哥、圣芭芭拉等地都是这些服务最初启动时会选择的地点。
在加州南端的圣地亚哥、硅谷腹地圣何塞市中心,可以看到,共享电滑板车已经成为年轻人和游客的常用工具,让他们能在停车位紧张的景区或市中心区域自由穿行。而在硅谷,在不知道晚餐吃什么的时候来上一瓶Soylent也成为了码农日常。早上起床发现冰箱空空如也,Amazon Prime两小时递送的服务体验跟国内的盒马鲜生相比也不遑多让。
也许很快,我们就能看到更多的共享充电宝、移动榨汁机、移动KTV设备在美国大地上四处开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