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掉学区房!5G、AI将多大程度推进“教育公平”?

2019-07-26 14:14发布

"

“粉笔+老师”教学模式早晚会一去不复返,同时,去中心化的“AI+教学”,也早晚会挑战以学区房为代表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社会难题。让我们拭目以待。

不久前,国内院线上映了一部极具现实意义的电影——《学区房72小时》。这个发生在72小时内上海一家人从买房到卖房的揪心故事,聚焦当下“买房难、买学区房更难”的尖锐矛盾,背后彰显的是教育资源畸形分配的顽疾。

面对学区房这一稀缺的教学资源,中国家长不怕花钱、也不惜拉关系,只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就连网易创始人丁磊也为孩子择校问题操碎了心。“为了让女儿能上一个好学校、我一连租了5年的学区房!”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丁磊在2018年“两会”时曾坦言:之所以如此关注教育,是因为教育领域的不公平是他心里一直迈不过去的坎儿。丁磊还放出豪言:“网易会拿出一亿支持互联网教育事业,让知识无阶层流动,让中国处处都是学区房!”

学区房问题的根本,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失衡。面对入学制度,买学区房成了家长们能找到的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粗暴的“出口”——只要砸钱在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买房落户,就可以把孩子送去名校、面授名师,将来有个好前程。

而今这一切,都会遭遇“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改变。人工智能、5G等等科技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在线教育、网上授课、“双师课堂”、远程反馈已经变得触手可及,且未来只会更加平民化。

那么,下一步,“去中心化”挑战的就是包括学区房在内的,一切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了。只是,我们要观察这个过程的进度,以及推进中可能遭遇的困难。

1

去中心化的“AI+教育”,直接挑战教育资源分配难题

作为互联网时代原住民,中国新生代群体更习惯于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3次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已达2.01亿,较2017年底增加4605万,年增长率为29.7%;在线教育用户使用率为24.3%。而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94亿,较2017年底增长7526万,增长率为63.3%;手机在线教育用户使用率为23.8%,较2017年底增长8.0个百分点。

“在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技术的支撑下,人工智能技术被快速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行业也是其中之一,‘AI+教育’成了势不可挡的趋势。”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生活服务电商分析师陈礼腾向《中外管理》表示:“AI+教育”可以从海量的学生行为数据中敏锐识别每位学生的特点,为其制定相应的学习策略;同时,也能从海量的资源中找到与学习者相匹配的内容做个性化推送,构建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模型”。

“但‘AI+教育’要落地,不仅仅是技术和教学的问题,在人工智能的数据、场景、算法三大核心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场景应用。”广东实验中学附属天河学校创始董事刘戈指出:要用技术解决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公立学校智慧课堂授课的场景,辐射到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甚至可以远程帮助乡村学校的师生们体会“教”和“学”的智能化,以及新技术带来的乐趣。

为了说明上述观点,刘戈向《中外管理》介绍了很多中小学都在全力推进的“双师课堂”。

所谓“双师课堂”,顾名思义,就是一个课堂同时配备两位老师:一位是名师,采取线上远程教学方式,传授相关知识点;另一位是本地老师,做线下答疑、辅导,随时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引导他们与线上名师讲解保持同步。

通俗讲,“双师课堂”就是在一个线下班级中,主讲名师通过大屏幕做远程直播授课,辅导老师在现场维护课堂秩序和课后答疑。

刘戈表示:偏远山区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教育教学质量都相对落后,很难留住老师,更别提留住名师了。但今天只要有网络信号,就能通过互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把名师“送”到任何一个地区的课堂;甚至是海外的老师,也能和我们国内老师一起,进行“面对面”的配合授课。

优质教师资源稀缺、名师难复制,是教育行业的普遍痛点,而“双师课堂”的目的就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借助科技的手段,优秀老师仿佛被克隆了,原来一位老师只能为一个课堂授课,一次教二三十名同学,而今天,同时讲20堂、上百堂都不在话下。”刘戈说。

2

前提是教育过程需要“规范化”

但是,星瀚资本创始合伙人杨歌则持谨慎态度,在《中外管理》的采访中,杨歌表示:当前在教育行业提“AI赋能”为时过早,因为首先要做的是把所有教育的基础规范化,包括从幼儿教育到K12,再到高等教育整个过程规范化。“我们要让每个阶段的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每个阶段学什么课程、所学课程如何评估,以及是否要采取统一的评分标准等。”

他向《中外管理》解释:之所以要如此细化,因为最终要做出一套标准体系来,然后在此基础上,AI会记录和分析每位学生的学习习惯,为每位学生建立学习行为画像。“这套标准体系正在很多一线城市的学校中推行,成熟后再复制到三四线教育不发达的地区。”

3

“智慧教育”在中国的现状:已助力优质资源远程分配

刘戈认为:理论上说,AI、大数据等对教育的赋能,已经不存在太大的技术难题了。《中外管理》了解到:如今国内开启远程教学的学校,并不少见,但会因网速等原因,视频效果难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而5G普及之后,摄像头将不再只能通过长距离线缆连接,而能够通过高带宽、低时延的5G网络连接,那么远程教学则不仅可以传输高清视频信号,甚至还能实现全息信号传输。

全息投影人像和普通高清视频直播究竟有哪些不同呢?形象一点说,全息投影人像相当于一个三维的真人形象站在讲台上授课,对网速比高清视频直播有着更高的要求,但前提是先有5G时代的视讯工具,才能实现栩栩如生的全息投影。

刘戈坚信5G将助力优质教育资源的远程分配,为教育不公平问题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

“‘农村孩子为什么世面见得少……试想你在教化学课时,如果能把血细胞分子结构的微观世界,以多维图像形式呈现在他们面前,那么再没见过世面的学生也有直观印象了。”刘戈表示:5G打破时空局限,让农村的孩子可以近距离感知世界,你把世界带给了他们,他们在自己的‘世界’也能看外边的世界了。”

5G技术如何突破教育的边界?刘戈列举了“中国移动5G云教育基地校”——天府七中“云课堂”的案例——借助5G技术特性,天府七中打造了一种全时域、全空域、全受众的学习环境,实现了和凉山州昭觉县万达爱心学校师生同上一节课,让身处两地的学生真实地学在一起、玩在一起。

5G“云课堂”的技术逻辑是:利用“5G+VR”技术,通过在线学习方式为异地学校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

相比以前4G只能利用网络与大屏,以直播或“双师课堂”呈现,5G“云课堂”借助4K/8K全景摄像机,能将天府七中本校老师上课的画面传输至中国移动5G VRMOOC云,并且分别显示至远端教室的大屏幕和VR沉浸式头盔。这样,凉山万达爱心学校学生就利用VR沉浸式头盔,异地同步学习了。

刘戈强调:没有成熟的5G信息化网络环境为依托,智慧教育将举步维艰。她将5G网络比作一条信息高速公路,互动教学、全息课堂所有5G核心业务,都依托于这条高速公路的稳定完善,这样才能保证智慧教学信息传输过程中的“三高”与“三低”——高速率、高容量、高可靠性,与低延时、低功耗、低成本。

而为推动落实智慧教育的技术基础尽快成熟,中国各界正在积极联合起来展开协作。2019年4月29日,中国移动宣布成立“5G智慧教育合作联盟”,致力于搭建 “5G+ 智慧教育”的信息化合作平台。

刘戈向《中外管理》透露:就在当日发布的《5G+智慧教育白皮书》中,中国移动提出的“5G智慧课堂”,将集中体现两大优势:

一是网络承载统一。这意味着到5G时代,学校就可以不再部署各种各样的内部网络了。二是超高的带宽。这就保证了智慧课堂中交互显示的终端设备,比如各种图像的传输速度,将实现千倍级的提升,而且不会出现4G时代各种各样的延时,这样无论在感知层面、用户层面,还是资源层面,都能把数字化、信息化普及到边远地区。

4

酝酿中的5G智慧教育,老师信息化素养提升迫在眉睫

面对即将到来的教育界颠覆性变革,教师提升信息化素养,以适应全新5G教育模式,成了所有教育管理者必须正视和重视的问题。

近年来,智慧教育构想的提出,以及4G多媒体等教学技术的应用,已经使教师队伍的整体信息化素养得以提升。但是,在 5G技术的驱动下,只有进一步补齐短板,才能跟上“智慧+智能”化教育环境的革新。

因为,在“5G+教学”模式的普及中,传统教育手段被颠覆,尤其是云端课程和虚拟课堂的增设,“粉笔+老师+作业”模式将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互动化教育互联网创新模式的诞生。比如“双师课堂”还会在更多的学校推广应用。教师变身为助教,辅助人工智能教师进行教学任务。

但矛盾来了,“双师课堂”中本地老师的辅助作用,会不会在学生心中形成“自己的老师远不如‘线上名师’甚至不如AI老师的想法”?而一个老师有了技不如人的印象,如何教育好下一代呢?

对此刘戈的看法是:技术只是工具,永远不会取代老师,但会助力老师成为“超级老师”。仍以“双师课堂”为例,这种“线上名师+线下助教”相结合的模式,还原了真实的教学场景,让线下老师减轻了工作量,可以把精力放在课堂互动环节,深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无论如何,教师队伍只有主动去提高各项信息化技能,才能在智能时代更好地为学生传道解惑。”她补充道。(来源:和讯)

"
文章来源: https://www.toutiao.com/group/671778879026338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