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让世界记住了“四叶草”形状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运营5年,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年展览面积超过上海全市年展览面积总量的三分之一,每年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平均每年为上海创造超过百万平米的展览增量。
据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唐贵发介绍,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已经实现从起跑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变。自展馆运营以来,国家会展中心以超大的展馆规模和不断优化的服务举措,培育了一大批品牌化、国际化的中高端展会项目,推动上海国际车展、医药展、橡塑展等大型展会相继落户,为上海的品牌化展览会提供了新的可持续的发展后劲。
在今年的场馆规模提升工程中,将对两个单层展馆进行加层改建,竣工后将至少增加6万平米可展览面积,继续成为中国展览规模最大的会展综合体。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这里举办。
此外,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已全面启动5G网络建设,预计整体工作将于9月底前完成。在红线范围内实现全面信号覆盖的基础上,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改建后的1H及2H馆以及A0办公楼等区域将实现重点高密度信号覆盖。同时,国家会展中心也正在根据5G网络低时延、高宽带、大连接的特点推进各项示范应用场景落地,包括无人驾驶、智能机器人服务以及5G直播等体验内容。
据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有限责任公司运营中心总经理助理彭春焰介绍,运营中心制定了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着眼于引入上海地区之外的大型优质展会,着眼于解决区域内面临发展规模瓶颈的超大型展会,主动走出去、积极引进来;不搞大小通吃,实现了区域内展馆之间良性竞争、错位发展的格局。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助力大型成熟展会扩张上下游题材,打造全产业链“大而强”的展会,如大健康、大汽车、大纺织、大家具等;二是在排期上积极撮合产业相关联的两个或多个中小型展会同期举办,实现双赢或多赢。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体量巨大,涵盖展览、会议、商业、办公、酒店等多种业态,如何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是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一直努力探索的运营目标。
2018年,围绕首届进口博览会打造世界一流展会的目标,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各业态资源价值充分释放,现代会展综合体的运营理念得到了生动实践。“四叶草”形状的展馆布局结构,卓越的现代会议、论坛配套功能,现代化的活动、演绎场地设施,每日可供15万人次用餐的商业保障能力,展览配套企业集中办公的写字楼,与展馆零距离衔接的酒店设施,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展客商提供了最为优质和最有温度的参会体验。
此外,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运营有力促进了周边配套设施建设的步伐加快,商务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尤其在2018年后,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周边商业配套飞速发展,在建酒店、办公楼、商业体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是现代会展业对实体经济辐射带动效应的最好印证。
为了承接2018年首届进口博览会举办,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立足自身,重新审视原有的商业展运营模式,以国际一流的目标和标准,对照检查,发现问题短板,推进流程再造,提出了300多项首届进博会工作清单,不断创新、研究、实践、整改,并运用到服务进口博览会的全过程之中。对照工作清单,逐步细化到大会氛围营造、LED广告设施建设、标识系统改造、信息化系统建设、安防体系建设,以及一大批的现场服务落地事项,事无巨细的对标、对表、推进、落实。
在首届进口博览会的承办过程中,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建立了全新的展务工作体系、标准、规范,并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逐步固化下来,有力提升了首届进口博览会和2019年商业客展的现场服务质量,也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展客商提供了全新的参展体验,得到了会展业的一致肯定。
今后,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将继续坚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着力提升展会现场服务水平,持续发挥自身会展功能优势,履行国家会展项目的使命责任,在服务上海国际会展之都建设、以会展平台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服务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举办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经济日报 记者:沈则瑾 责编: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