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目前的趋势,苏宁旗下PP体育未来三年预计亏损将超100亿元,当他们主动投奔阿里巴巴,阿里巴巴真的愿意当“接盘侠”吗?
再过一个月,新赛季的英超即将重燃战火。上赛季,英超群雄割据,更在欧冠决赛上演内战,一时风光无俩。从种种迹象来看,英超将冲破西甲近几年在竞技层面的压制,再次捍卫第一足球联赛之名。
另一方面,新赛季的英超也在海外市场开发上迎来了一个里程碑——英超成功将2019-2022赛季中国大陆及澳门地区的独家媒体版权售卖给了苏宁旗下的PP体育,据悉价格高达7.2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50亿元之巨!
早在2016年,当PP体育的报价被曝出后,业界一时震惊于其不惜成本的投入。运营英超多年的新英体育(现为“爱奇艺体育”)在看到竞争对手这样疯狂的攻势后,也只能无奈退出竞争者的行列。当时出价约为3亿英镑的新英体育董事长李建光曾回忆道:“英超竞标是我推动的,这样的结果多少有点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感觉。”
要知道,比起上一周期新英体育6年10亿元的成本,新赛季PP体育的版权成本直接上涨了10倍,其单赛季英超版权成本甚至超过了2015年美国NBC与英超签下的6年8亿英镑的合同。
而这还仅仅是英超一项赛事版权的成本,除了英超外,PP体育还拥有3年1.5亿美元的欧冠全媒体独家版权,5年约2.5亿美元的德甲独家版权,西甲以及中超、亚冠、UFC、WWE等各类顶级赛事。据《棱镜》报道,PP体育2018年的媒体版权总成本为20.55亿元,而2019年起更将超过40亿元。
这还仅仅是版权成本,如果算上PP体育近千人的团队及其他运营成本,那么PP体育版权运营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说完成本,我们再来谈谈收入。对于各大体育版权持有者而言,他们的收入主要由以下几块组成:分销给其他媒体平台的版权收入、招商收入与会员收入。
在这点上,我们不妨参考一下NBA。NBA被视为开拓中国市场最成功的海外赛事。腾讯体育运营总经理赵国臣曾透露,腾讯体育在运营NBA时基本做到收支平衡。换言之,每个赛季NBA给腾讯体育带来的收入约为1亿美元——当然,这并不包含其他赛事的版权成本以及团队运营成本。
根据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截止今年5月,腾讯体育的月活跃用户规模为4771万,PP体育的月活跃用户规模则为1157万。虽然用户规模不及腾讯体育,但如果我们简单地将PP体育在版权运营上的收入与腾讯体育相持平,那么未来三年PP体育在版权成本高达120亿元的情况下,收入仅为20亿元左右。
换句话说,按当前的情况发展,在未来三年,PP体育需要背负的版权成本至少为100亿元!这无疑将令他们感受到巨大的运营压力。
面对巨亏的情况,或许有人会建议把眼光看向未来。可是就版权运营而言,假如本周期内媒体平台不能实现盈利,那么在版权到期后,他们往往会面临版权成本水涨船高的窘境。可以看到,面对价高者得的市场环境,当期亏损的媒体平台也难以寄希望于在未来收回成本。
或许正因为PP体育面对着巨额版权成本,自身变现能力极其有限,在短期内也无法找到破局之道,因此寻找“接盘侠”就成为了一个无奈之举。
据36氪近日报道,阿里和苏宁有意整合各自旗下体育业务,共同成立合资公司。据悉双方从去年就开始接触,并于近日取得进展,双方的整合包括但不限于优酷体育、PP体育等资产。
就像前文所说,PP体育之所以寻求合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无法承受巨额版权及运营成本的负担。
那么我们不禁想问,在明知版权费用如此昂贵的情况下,他们为何还要大肆揽入各类顶级赛事版权,甚至不惜以十倍的价格去实现所谓职业足球版权的大满贯?
这样的决策,真的符合理性的商业逻辑吗?还是说这只是职业经理人们想在任期内为自己留下些“业绩”?无论如何,这些决策都令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变得更为艰难,也把国内的版权市场闹得一地鸡毛。
同时根据现在的状况,如果PP体育无法妥善处理百亿级的版权成本重压,那么面对一地鸡毛的体育版权市场,阿里巴巴就真的能以“接盘侠”的姿态,来填上这个大坑吗?
恐怕也未必见得。
去年俄罗斯世界杯开赛前1个月,阿里巴巴旗下优酷体育就以16亿元的价格匆匆购入世界杯数字媒体版权,但由此带来的用户留存真的符合他们的预期吗?
毕竟,无论是阿里大文娱、优酷体育还是阿里体育,阿里系的内容平台很少会为内容本身服务,更多的还是为了与其电商业务去进行整合。因此在阿里巴巴的内容平台上,我们也很少看到优质的长期内容运营案例。
不难想象,倘若阿里巴巴当了PP体育的“接盘侠”,那么面对变现能力更弱、版权成本不菲的体育赛事资源,想必阿里巴巴同样无力回天。
到时候,我们还能期待下一位“接盘侠”的出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