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例计算机软件智能生成内容著作权纠纷案一审宣判 人工智能\"创作\"没有著作权

2019-07-11 16:15发布

全文共931

阅读大约需5分钟

近年来,“AI写小说”“AI作曲”等屡见不鲜,这些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在法律上是如何定位的?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吗?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全国首例计算机软件智能生成内容著作权纠纷案进行了一审宣判,首次对人工智能软件自动生成内容的属性及其权益归属作出司法回应。

【案例】

原告某律师事务所向北京互联网法院起诉称,该律所于2018年9月9日首次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对该文章享有著作权。2018年9月10日,被告某公司经营的百家号平台上发布了该文,删除了文章的署名、引言等部分,侵害了原告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并造成经济损失。原告请求法院判令被告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经济损失和合理费用。

被告对此并不认同,其认为涉案文章含有图形和文字两部分内容,均是采用法律统计数据分析软件智能生成的报告,而非通过自己智力劳动创造获得,不属于著作权法保护范围。

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认为,涉案文章中的图形为人工智能软件自动生成,不符合图形作品的独创性要求,不构成图形作品,原告对其享有著作权的主张不能成立。但是涉案文章中的文字,不是人工智能软件自动生成的内容,具有原告思想、情感的独创性表达,构成文字作品,原告对其享有著作权。

【说法】

人工智能软件自动“创作”的内容是否构成作品,是否具备著作权?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卢正新说,人工智能软件自动生成内容过程中,软件研发者(所有者)和使用者的行为并非法律意义上的创作行为,相关内容并未传递二者的独创性表达,因此,二者均不应成为人工智能软件自动生成内容的作者,该内容也不能构成作品,不具备著作权。

虽然人工智能软件自动生成的内容不构成作品,但不意味着公众可以自由使用。“人工智能软件自动生成的内容凝结了软件研发者(所有者)和软件使用者的投入,具备传播价值,应当赋予投入者一定的权益保护。软件研发者(所有者)可通过收取软件使用费,使其投入获得回报。软件使用者可采用合理方式,在人工智能软件自动生成的内容上表明其享有相关权益。”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李明檑说。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热文回顾

冲击新闻大奖|《原料药价格暴涨》背后的故事,钱江晚报记者披露那些艰辛的采访细节

好的报道哪里来?浙江卫视的媒体“协作朋友圈”是这样炼成的

新闻业的决定性角色:编辑

半年多集聚72万粉丝,钱江晚报的抖音运营小窍门

都有些啥?

能突破采访困境,还能成就稀缺性,去现场,永远是“硬核”

突发事件来袭时,你必须想方设法制作视频报道

传媒津津道|当Vlog遇上新闻,会给报道形态带来怎样的改变

这样的党报评论让人爱:清新感、生活化、接地气

新京报记者的手机通讯录里存有6000多个电话,

他是这样交朋友和采访报道的

一不小心又一条10万+,这家报社的官微,凭啥?

浙江日报新年改版:"内容+"为主流媒体赋能

努力做一个“问题”记者

中国最难懂的温州话居然这么好听, 一首《温州欢迎你》引发了海内外温州人的共鸣

传媒津津道|非虚构写作,为何被越来越多的受众和用户青睐?

党媒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报道:小视角见证大变迁

中国新闻奖青睐义乌?好像是哎!

传媒评论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聚焦传媒大行业的创新变革

研究全媒体、全产业链的融合创新

打造媒体人交流经验、探讨新知的平台

订阅《传媒评论》杂志其实很方便哦~

您可以在邮局订阅

邮局代号:32-229

全年定价96元

每册定价8元

您也可以通过编辑部直接订阅

订阅方法:发送“我要订阅”至公号后台

或电话 85310377 85310379

欢迎订购~

文章来源: https://www.toutiao.com/group/6712310871508386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