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盒马鲜生又有新动作。一家名为“Pick’n go”的便利店,在上海黄浦区歌斐中心隆重开业。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家便利店属于一家来了就能打包带走的店,“自提”是这家店的主打招牌。
店内分成人工窗口和自助取餐柜两部分,消费者通过app下单后,人工窗口就开始制作食物,等消费者到店后,就能直接凭取餐码到自助取餐柜拿餐食。据悉,今后盒马鲜生将会根据首家店的营业效果,进行更大规模的扩张。
这边“无人便利店”搞得风生水起,那边也有人唉声叹气。叫苦的不是别人,正是曾经的“零售之王”——7-11便利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在7-11在中国的日子并不好过。
7-11的零售神话
一说到便利店,估计没有人不知道7-11。甚至零售行业里流行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两种便利店,一种是7-11,一种是其他便利店。” 7-11也确实是个奇迹,自从1974年创立以来,这家便利店就开始书写自己的零售神话。
有数据统计,就算把日本便利店排名2-4的三家便利店利润总和加起来,也没到7-11的一半。即使在当时日本经济严重衰退的时期,这家便利店也依然保持着连续41年盈利的状态。2016年,7-11的零售额高达2473亿人民币,盈利近百亿人民币,人均创造了116万人民币的利润,这一数字足以和阿里巴巴一较高下。
但是再辉煌的成绩,也已成为历史。去年开始,7-11就在日本关闭了不少家店面。更让7-11发愁的是,除了在家乡发展不利外,在中国也遇到了不小打击。
中国市场遇冷
7-11刚来到中国的时候,确实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新鲜多元的食物和便捷快速的服务,迅速笼络了一大批年轻人的心。但最近这两年,7-11在中国西南、华北和华东地区的门店数量就在不断缩减。据悉,上海目前只有115家7-11,而且已经有一年多没开新店了。北京目前大约有250家门店,但是近年也关掉了不少店面。而在成都、重庆这样的新一线城市里,7-11的市场份额依然在不断萎缩。
曾经的“零售教科书”,为什么会面临如此窘境呢?
1.食物遭遇“水土不服”
作为一家日本企业,7-11里随处可见的都是寿司、饭团、关东煮一类的日餐,或者是意面、三明治、沙拉等西餐,这明显不符合中国人的中国胃。在7-11排队时你可能也会发现,不少人手里拿的,还是烧麦、包子这类食物。
在这一点上,显然本土便利店更占优势。很多本土便利店都提供麻辣烫、酸辣粉、中式盒饭、热干面等商品。盒马鲜生新开的这家无人便利店,同样出售煎饼、豆浆等早餐,这些在7-11里很难找到。即使7-11里有零星几种中式餐食,价格也都相对较贵,消费者自然不愿意购买。
2.开店成本过高
众所周知,7-11一直主攻一二线城市。但随着一二线城市房价暴涨,其运营成本也随之增高。而7-11又规定店铺面积必须为120平方米,这就代表要在租金上加大成本。根据数据统计,一家7-11的投资成本大约70万人民币上下,而一家物美便利店面积大概只要50-100平方米,投资成本也只有20万人民币左右,这样算下来,7-11在前期投入上已经消耗太多了。即使想将阵地转移到三四线城市,也不一定能竞争的过本地小型便利店。
3.国内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人对便利店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中国本土便利店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统计,中国的便利店数量,正以每年11%的速度递增。而在中国便利店排行的前十名里,本土便利店的数量也是遥遥领先于海外便利店。
4.互联网冲击实体行业
除了在数量上比不过本土便利店外,7-11提供的服务也不再占优势。ATM、复印机和餐食一向是7-11的三大招牌服务,但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正冲击着实体行业,这些服务也早已被各大电商平台取代。而中国本土便利店的数字化,又是7-11等一众海外便利店不具备的特色。
今年6月,日中经济协会携数十家日本企业代表来京进行考察交流,日中经济协会北京事务所所长表示,从世界范围来看,日本便利店的发展确实速度快、水准高。但在数字化方面,中国早已遥遥领先。中国本土便利店的数字化尝试,是基于中国独特的环境应运而生的,这在日本便利店里是无法感受到的。
其实近几年,不少海外企业在华的发展都大不如前,今年6月,日本老牌百货高岛屋宣布将退出中国市场。前阵子,苏宁收购了法国零售巨头家乐福。罗森在中国也长期处于赤字状态,今年5月的罗森董事会上,甚至有人表示”既然在中国20年都没赚到钱,还不如撤退“。2017年,全家便利店的股价在一年内累计下跌了将近20%,日本全家公司与合资伙伴顶新集团的纠纷,也让其在华业务陷入两难境地。
有人说,海外零售巨头不是输给了对手,而是输给了时代和自己。随着中国本土新型零售巨头的崛起,如果海外企业还不紧跟市场潮流和客户需求,及时改变现状,那这样的窘境恐怕还要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