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的阿里投资者日上,马云抛出了他著名的「轮流领跑」论。
在马云的规划里面,阿里旗下业务将轮流带头,B2B、淘宝、天猫、支付宝、阿里云、菜鸟物流各领三年,先后扛旗。
根据阿里巴巴集团 2019 财年财报,云计算业务财年营收 247 亿元人民币,并且在亚太地区市场份额大幅提升,排名第一。在 2015 财年阿里首次披露云计算营收,当年阿里云营收为 12.71 亿元,也就是说,阿里云的营收在四年增长了约 20 倍。
2019 财年第四季度阿里云营收达到 77.26 亿元,同比增加 76%,这一增速也超过了亚马逊 AWS 在相同规模下的增长速度。更值得注意的是,有着高额研发投入的阿里云,其亏损也在迅速收窄,虎嗅研究总监 Eastland 预测,阿里云计算有望在 2020 财年的某个季度历史性地实现扭亏为盈。
阿里云「破风手」成色尽显。
知名媒体人程苓峰在多年前就曾指出,阿里巴巴生意的全部秘密在于「顺势而为」。电商如此,云计算也是如此。
01 齐头并进的细分赛道
云计算发展十数年,已经基本改变企业的 IT 建设结构:计算、网络、存储等 IT 资源在实时、开放的交易平台上随时可取、按需付费,这种模式从底层开始向上影响了 IT 产品的商业模式,其中之一就是数据库。
数据库和芯片、操作系统,并列 IT 核心基础设施的三大件,任何一家企业想要建立信息化系统,都不可能离开数据库。这是一块价值数百亿美金的巨大蛋糕,但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国际权威研究机构 Gartner 发布报告,鲜明指出数据库的未来就是上云。报告认为,目前云数据库已经为数据库市场的增收贡献一半以上的份额。与传统数据库不断下降的营收相比,云数据库正在积极地快速增长,到 2022 年,预计全球将有 3/4 的数据库天然部署或迁移到云上。
所谓天然部署,就是指正在兴起的云原生数据库,从「一出生」就构建在云上,根正苗红。比较典型的产品是阿里云自主研发的 PolarDB 以及亚马逊 AWS 推出的 Aurora;当然,云原生数据库之外,云服务厂商也在向企业提供传统数据库上云的迁移工具。
颇为有趣的是,就在今年早些时候 Gartner 发布的另一份报告中,所给出的「云化四分之三」时间节点还是 2023 年,时钟拨快,旧时代正在加速告别。
阿里云数据库的起势引人瞩目。
根据 Gartner 统计数据,阿里云已经位居全球云数据库市场份额第三位,年增速在 115%。同期 AWS 增速为 74%、Oracle 为 66%。受益于此,阿里云在全部数据库玩家的座次迅速上升,阿里云数据库在 2014 年时仍然处在 25 名开外,但 2018 年已经进入前十。
传统数据库的巨无霸,Oracle 甲骨文从去年开始全球范围裁撤研发部门,原因正是云化不力。其在北美的大客户亚马逊已经宣布将在 2020 年,用云数据库完全替代传统数据库,一位亚马逊工程师不久前还在 twitter 上直播关闭商品管理系统数据库的视频,并获得数千网友点赞。
而阿里巴巴按下「去 IOE」红色按钮的时间则要追溯到 10 年前,阿里云成立最开始正是为了让阿里巴巴摆脱传统 IT 架构的束缚。到了 2013 年,阿里就已经下线了淘宝核心系统的最后一台 Oracle。
阿里云入选2018 Gartner全球数据库魔力象限,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中国科技企业
目前阿里有 60%~70% 的业务跑在阿里云公共云上,其目标是在未来 1~2 年实现 100% 上云,成为「云上的阿里巴巴」,阿里也将是全球大型互联网公司中,第一家业务全面上云的公司。
02 时代更迭的背后原因
采用云数据库的优势在哪里?总结起来两个方面,财务成本和机会成本。
一方面,传统数据库的价格高昂,还没投入使用就先要花数十万成本采购设备,让普通企业不堪重负,原厂工程师的售后维护成本还要另算,而云数据库则能够按需付费,用多少付多少。
另一方面,传统数据库扩容极慢,动辄半年的规划时间,意味着极高的机会成本。一位云厂商内部人士曾向我举过一个例子,如果厂商没有接入云,比如早些时候的微博,当有突发热点话题发生的时候,面对远远超出负荷的流量洪峰,技术人员也无能为力。
放在过去,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只能是做容量预测,然后临时去采购或者租用服务器,但这样一来很慢,二来很多业务场景是无法预测的,人算总会力有不逮。要命的是,这些流量洪峰,恰恰是用户投入最多关注的时候。
同样的道理,天猫双 11,春运 12306 购票,每一秒宕机带来的损失和波及都不可估量。
想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全面上云,所以,中国企业全面抛弃物理机,转向云计算,本质上来说就是在拥抱创新,让过去铁板一块的刚性算力,不再成为施展拳脚的掣肘。
我了解到,目前已经有约 40 万个数据库实例迁移到阿里云上。囊括政务、零售、金融、电信、物流、制造等多个领域。比如说中国邮政快递业务使用阿里云 AnalyticDB or MySQL 实现了全国 10 多万机构数据打通,既解决了传统架构拓展性不足的问题,还大幅降低了双 11 峰值时的 IT 成本。
阿里新零售的尖兵银泰百货,也采用阿里云 PolarDB 等产品全面替换传统数据库,节省下的 IT 设施开销,仅数据库一项就已超过千万元人民币。
值得一提的是,在云数据库以外,阿里云还在多条细分赛道取得领先。市场咨询机构计世资讯在今年发布的《2018~2019 年中国 CDN 市场发展报告》显示,阿里云以 30.6% 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 CDN(内容分发网络)市场第一大厂商,市场占有率近三分之一。
根据报告数据,2019 年中国 CDN 市场规模将达到 355.1 亿元人民币,并将在云 CDN 的增量带动下迅速发展,2022 年市场规模达 1358.6 亿元,迈过千亿关口前,阿里云提前卡位。
各细分赛道齐头并进,阿里云的未来前景也变得越发清晰辽阔。
03 技术代差仍然是云的核心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云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场景化技术产品。换言之,上云不是去商场买台电视,钱货两清然后万事大吉。对于不同行业、不同体量的客户,云计算厂商需要做大量因地制宜的非标调试,同时,云计算本身的服务属性,意味着厂商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将长期维系。
这种非标可能到什么程度?去年阿里云与四川特驱集团、德康集团达成合作,希望对 AI 针对性的训练与研发,最终全面实现人工智能养猪。包括阿里云和达摩院在内的十几名技术人员,直接驻扎在猪场进行封闭调试,时间长达数月。
猪场写代码的阿里云工程师
这听起来甚至有些「魔幻」,但想要将云与产业贴合,不止需要技术,还需要态度与耐心。更重要的是,越来越丰富的场景实践积累,将形成正向的「增强回路」。云这条赛道上,赢家未必「通吃」,但强者一定恒强。
今年 3 月的阿里云峰会上,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表示,阿里云智能是阿里巴巴经济体的技术底座,并将成为阿里巴巴所有技术和产品的输出平台。
技术代差永远是云的核心所在,如果我们列出市面上所有的云计算主要玩家,就会发现,没有一家是因云起家。无论是亚马逊、阿里还是谷歌、微软,全部都是技术储备深厚的科技巨头,并且在云之前就形成了成熟的商业模式。张建锋的表态,意味着国内最早起步的阿里巴巴,还将以前所未有的投入加强研发优势。
结语
马云经常在各种场合说,站在未来看今天。
在这个理念下,十年前,阿里云在没有人看好的情况下,被从无到有地创造出来。今年的 9 月 10 日,既是阿里云十年纪念日,也将是马云正式荣休的日子。
「破风手」阿里云,带头时间绝不止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