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苏宁入主家乐福,成为继阿里巴巴牵手大润发、腾讯牵手沃尔玛及永辉超市之后,国内新零售领域的又一标志性事件。至此,传统大型零售商基本完成“选边站队”,国内新零售大格局的雏形浮出水面。
从1995年家乐福走进中国,“大卖场”历经哪些起伏?“互联网+”重兵压阵,行业如何洗牌?新消费时代,零售市场又将迎来哪些风云际会?
上世纪90年代,杂货店、批发市场以及百货商店,成为国民消费的主流渠道。1995年,成立36年的家乐福,作为仅次于沃尔玛的全球第二大国际零售巨头,首次将商业版图扩张到中国。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研究员袁钢明认为,面对广袤的中国市场,家乐福占尽先机。
外资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的时候,带来了新的理念,或者资本雄厚,对市场服务完善,这种高度的热情给中国带来了一种新的冲击,或者一种新的推动。
在相对渠道单一的年代,家乐福复制其高效商业模式,通过向供应商收取通道费、占压货款、赚取后台利润,实现低成本的快速扩张。从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开始,短短几年内,家乐福完成了在中国的整体战略布局,门店数以每年十多家的速度递增,2006年,家乐福在中国门店数已突破100家,2008年,营业收入接近300亿元。家乐福示范效应下,沃尔玛、麦德龙也先后进入,成为外资零售“三大巨头”,尽享中国市场红利。
但好景不长,2010年以来,入华20年后,家乐福等零售巨头引领的“大卖场”,逐渐风光不再。2012年后,家乐福中国业绩和利润,开始双下滑。2016年家乐福关店3家,实体零售关店潮悄然蔓延。
清晖智库创始人宋清辉分析,新的消费环境下,电商冲击、商场经营费用上升和同业竞争加剧等“多重夹击”让外资零售业步履维艰。
最主要的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由于电商的冲击,拿走了大部分高毛利商品的份额,大卖场的毛利损失可能会达到30~40%,再加上沃尔玛、家乐福很多门店的租约到期,一般租约都是15到20年,遭遇了这种租金成本上涨的压力,再加上人工的成本、各种成本。
而从内因来看,外资“大卖场”自身管理也难逃其咎。2013年前后,家乐福、沃尔玛在一些城市的超市,“价格欺诈”和“过期食品”事件频频曝光,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引发消费者不满和质疑。当时家乐福中国媒体总监陈波曾就此公开致歉。
这个问题引起了公司高度的重视,而且我们也向广大的消费者表示诚挚的歉意,我们会进一步的改善工作,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
根据公开数据,2016年家乐福盈利大幅下降。家乐福在亚洲市场销售额下降3.8%,运营利润亏损了5800万欧元,而上一年为盈利1300万欧元。家乐福在中国大陆的同店销售额下降了7.6%。袁钢明分析,家乐福自身反应迟缓、创新不够,也是其由盛及衰的重要原因。
不仅是服务质量、服务态度不好,而且出现了售价比别的商店高的问题。价格高、质量也不比别人好,甚至还出现了腐败变质的情况,人家当然会选择离开。而且家乐福有过这些例子,比如互联网快递这种新的销售方式,人家订购到家后,送到的东西已经腐败变质了,或者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所以家乐福并不仅仅是受到电商的冲击,或其他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家乐福自己变革创新不够,所以造成了经营上的倒退。
就在这一时期,伴随电商的发展,中国零售的本土力量不断崛起,永辉等竞争企业开始苦练“内功”,加大供应链投入,选择供应链端的买断和直采模式,建立了自己的生鲜壁垒;大润发则通过生鲜供应链产地直采。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
从2017年开始,整个中国的零售业态受新生代的消费思维,以及消费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大卖场只是在规模效益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人性化、个性化以及品质方面是没有优势的。所以在跑马圈地的过程中,他们开了很多的店,投入产出比失衡。
面对新生力量的崛起,传统外商零售巨头也在全力跟进,沃尔玛采用供应商送至全国配送中心模式,所售蔬菜全部由生鲜配送中心进行全程冷链配送。而相比之下,2015年家乐福才开建配送中心、上线电商业务。
“慢一拍”,让许多外资超市在中国的经营陷入困境。英国乐购、韩国乐天玛特、韩国易买得等外资零售企业纷纷退出中国,留下来的外资超市则纷纷寻找本土合作伙伴。如沃尔玛与京东合作,乐购则被华润入股,法国零售商欧尚的中国业务也在2018年底被其合作伙伴大润发全面接管。今年6月23号,苏宁易购发布公告,计划出资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份。
在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看来,在这一轮线上线下零售整合大潮中,家乐福作为一个巨头,将面对怎样的前景,目前还充满未知,但是可以明确的是,历经25年沉浮,“大卖场”的故事还将继续。
对于超市和大卖场行业来说,苏宁和家乐福的这样的联合,应该说是大卖场行业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大动作。对于未来大卖场行业如何发展电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端。
记者:严红霞
责编:李兆颖
编审:刘志军、李 锐
图片来源:IC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