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专业人才来广东,最大问题是价值观

2019-06-26 00:23发布

在粤港澳三地人的流动加速之时,大湾区内对人才的需求已经悄然改变。

25日,第一财经和日本经济新闻社共同举办了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未来”为主题的2019亚洲科技创新大会。会上,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张克科表示,现阶段粤对港澳的人才需求已经不同于以往前店后厂的模式,而是迈向了资源平台型。

张克科认为,香港专业人才来广东的最大问题是价值观。

他对第一财经记者举例:“比如说,在香港,律师谈个话收费3000元/小时,但在广东,客户可能会觉得太昂贵,更愿意去找熟人咨询。如果没有价值或者市场需求,香港专业人士来的意愿就不大。”

需要的人才不同于以前

科技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一大关键词,近年来各地不断加码相关的扶持政策。

香港科技园公司物料与精密工程群组机械人技术平台副总监霍露明以贸易、零售业、金融业等非常发达的香港举例,他说2017年香港创新与技术上的投入达到508亿港元。

这些资金主要流向四个领域,包括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技术领域、应用领域、金融科技以及智慧城市。“508亿港元的投资中大多数支持企业的研发。具体来说,如果你有一个500亿港元以内的项目,那么这个项目自己出资的部分只在30%~40%,项目的70%可能都会获得香港特区政府相关的资助。”霍露明说:“总体来说,这是对很多企业很具吸引力的一个政策。”

各地强调科技创新的同时,科技人才的需求备受重视。

粤港澳大湾区提出来一系列的布局,包括空间、基础设施、国际竞争力、生态文明等,这中间最大的支撑点是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的最后是宜居宜业宜游,即以人为本。

在打造人才高地上,目前大湾区内各地政府正在借鉴港澳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的经验和做法,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引进人才环境,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

那么,目标瞄准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大湾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与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张克科表示:“大湾区其他城市要学习香港的经验,我们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跟香港合作,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需求。2000年以后,人才、资金、物流的需求更多了,以前是前厂后店,你过来我服务,现在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资源平台,是互动的资源平台。大湾区在不同的阶段对人才有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方式。”

随着大湾区的发展,深圳等大湾区城市需要学习香港更多的方面,比如说创意创新、法律服务和机制环境等,这也为人才需求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粤港澳人才流动快速融合

旺盛的人才需求必然会带动大湾区内人才的流动。如何推动这一趋势,加强粤和港澳人才的对接?

在人才广为关注的个人所得税上,政策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继财政部、税务总局今年3月印发《关于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后,6月22日,广东省财政厅、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公布了《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通知指出,对在大湾区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在珠三角九市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已缴税额超过其按应纳税所得额的15%计算的税额部分,由珠三角九市人民政府给予财政补贴,该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粤港澳大湾区横跨3个关税区、3个行政区和3种社会法律环境,内地个税税率比港澳高,港澳人士同样的收入水平在内地要缴纳更多的税收。上述文件意味着,这一制约三地互联互通的政策迎来实质性改变,将极大助益大湾区在人才流动等方面的快速融合。

文章来源: https://www.toutiao.com/group/6706460981200945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