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架构实战(1)——技术选型,选择AWS的苦与乐

2019-06-24 15:36发布

本人负责一个项目上线了,非常开心。这个项目是To C的,未来应用的访问压力较大,并且要求高可用性,提供7*24小时的不间断服务。根据项目的业务需求以及团队情况,采用Spring Cloud微服务架构。把用到的技术,和和解决的技术问题,做一个总结。

先说一下啊,本人刚开始对AWS的相关技术并不熟悉,刚开始是带着排斥的心态的,毕竟一直都是用阿里的技术,阿里云上的组件更加得心应手,并且中文资料真是多,遇到问题也能找到解决方案。

那为什么采用AWS呢?难道是老板强压的?当然不是!

首先,这个项目是面向全球客户的。虽然前期服务的主要是国内客户,但是,几个月后就要开启全球站。不是对阿里云没有信心,在全球市场上,AWS的稳定性、可选择性等等各方面,都要好很多。这也是和公司其他全球项目的同事,做了详尽的调研后,得出的结论。

其次,AWS的售前同学真的非常给力,没有内幕啊。在项目前期AWS售前邀请到架构师,帮我们做架构review和架构优化,对于安全、高可用、降低成本等方面的技术支持非常到位。真实感受到了AWS的专业性。

最后呢,公司和AWS有比较好的合作,貌似价格也比较给力。于是乎就选择了AWS。

我只能说,这仅仅是表象,后面有很多的坑,殷切的等待着我们,等着我们去填平。

用到了AWS的哪些服务呢?

首先就是EC2。刚开始,在EC2和ECS之间摇摆了很久。EC2就是虚拟主机,ECS就是容器。在这之前呢,就参加过AWS的workshop,对ECS有了一定的了解。ECS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和K8S组合使用;另一种就是传统的,在ECS上部署应用。首先就放弃了K8S,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项目,使用全栈Java的解决方案,应用Spring Cloud做微服务治理,K8S并没有应用的价值。ECS相对于EC2呢,有更大的成本优势,可以做到更精细的按需分配。后来考虑到工期比较紧,团队也没有应用ECS的经验,就放弃了,其实有点遗憾。后面有机会在迁移到ECS吧。

再来说说数据库,这里有一个大坑,用了非常长的时间,才解决掉,待我细细说来。

AWS的RDS有Mysql,但是还有另一种数据库,即Aurora,是AWS特有的。AWS的架构师和售前同学,一直力荐Aurora。一方面呢,价格上更有优势,另一方面,更容易维护,而且和Mysql5.6,5.7兼容,什么都不用修改就能用。题外话:之前有个项目用的是mysql,有一个配置项是存储空间,这个需要时刻关注,如果数据库增长到了上限,就会有问题。Aurora就没有这个问题,支持存储空间的自动增长。

我们的应用是采用了读写分离的,在测试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延迟严重!查看Aurora的控制台,一直保持在20毫秒左右,但是,我的测试结果超过了500ms,这谁能受得了。经过一系列的折腾,两天后找到问题,貌似有个配置项采用了默认配置,启用了缓存机制。更改了配置后,再通过脚本测试,发现还是有超过100ms的情况。本来就对Aurora不放心,这下好了,经过这一顿的折腾,放弃了Aurora,转战Mysql。

在功能测试的时候,mysql的表现一切正常,延迟都是在几十毫秒的情况。在压测阶段,更大的坑出现了,简直是天坑啊。只要流量上去,mysql主从的使用率只要超过10%,延迟就会达到秒级,稍微高一些,延迟能到十分钟。关键之各种指标正常,CPU、IO、网络等。彻底崩溃,经过DBA同学的努力奋战,各种调试,最终稳定在了1秒左右,这也是无法接受的呀!

好吧,重新转战Aurora。压力测试下,在主从的CPU使用率达到60%的时候,主从延迟平均20ms左右,偶尔有超过100ms的情况,但没有发现超过300ms的,一切正常。这点要说一下啊,Mysql的主从同步,是通过回放binlog实现的,而Aurora是通过块复制实现的,在有压力的情况下,Aurora的块复制方法更稳定。

还用了AWS的redis集群,默认情况下,每个shard都会1个主节点,2个副本节点,并且这些节点在不同的可用区。为了节省成本,硬生生的去掉了一个副本节点,还是能够保障高可用的,我的说法是从6个9变成了4个9,还可以接受。总共6个shard,每个shard 2个节点,总共12个节点。

项目中有数据流的应用场景,刚开始是希望用Kakfa的,但是国内没有。Kinesis是AWS主打的高并发队列服务。不同于Kafka broker的概念,它做了更加抽象的定义。Kinesis可以有多个shards,每个shard可以支持每秒1M的流量,根据业务需求可以添加或删除shard,这点设计非常好。这个服务用起来很顺,没有产生什么幺蛾子。如果发生,就惨了,没人知道它是怎么做的。其实,这也是刚开始比较排斥Kinesis的原因,开源的工具用习惯了,当发生异常的时候,可以去找社区,这种闭源的东西用着心里没底。

还要吐槽一下AWS中国区的队列服务。业务中也会经常用queque,这个应用场景和Kinesis是不同的,AWS确实提供了另一种队列——SQS(Simple Queue Service)。这个命名简直是太准确了!只能简单的实现A到B的消息传输。想要用到类似RabbitMQ消息路由的功能,对不起,它不支持!据说,国际站是有MQ的,希望尽快进入国内吧。

最后说一下LB(Load Balancer)。其实AWS的LB是值得表扬的,LB给的是一个域名,后台对应了2个IP地址,类似于DSN轮询的方式,访问LB的时候,轮流访问这两个IP。这里就有了一个小插曲,在测试环境搭建的时候,我们这边儿的同学配置错了可用区,导致两个IP中的其中一个访问不通。大家在用的时候,看到的现象就是通过域名访问,有时候快有时候慢。经过漫长的查找,大概一天,才找到了这个原因。

总结一下啊,作为架构师,要对选择的技术栈有深入的理解,但同时也要有一定的冒险精神,意思不是用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而是说要创新,要勇于接受新事物。总体来上来说,AWS的相关服务是挺不错的,虽然中间有那么多的故事,技术研发不就是这样吗,不停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中国有北京区和宁夏区两个可以选,宁夏区是刚开始投入使用的,价格较低。AWS中国区的客户支持的专业性还是需要提高的,很多问题,并不能马上帮我们定位到问题。

文章来源: https://www.toutiao.com/group/6705710432457327115/